秋風乍起,沈括一行緩緩南下,抵達杭州。
這次他除了奉旨巡視兩浙農田水利之外,還秘密地受了判軍器監南方作坊的任命。
因為軍器監南方作坊正在研發的火器項目屬於皇家內府出資,軍器監承辦。因此沈括自覺與官家也搭上了一些關係,多少有些受寵若驚,因此也下決心要在這裡一展所長,令自己多年所學能夠學以致用。
誰知沈括到了北高峰下的軍器監作坊,卻發現,這裡的火器研發進展遠比自己想象得要快。
竹銃與木炮,都已經做出實物來了,而且試驗數據積累了一大堆。
而且擅長鑄銅鑄鐵的匠人也已到位,正準備鑄造銅銃鐵炮。
沈括:怎麼感覺很快我就無用武之地了?
最令他驚訝的是,當初承印他各種書籍與文稿的“刻印社”東家明遠,竟然是這軍器監南方作坊的正式“顧問”,有資格過問軍器監中的研發項目與試驗。
“明……明顧問……”
沈括見到明遠,竟有些不知該怎麼麵對這位長相格外漂亮的小郎君。
當然,他也更不會知道,自己能夠如願以償,返回兩浙,主要從事技術方麵的工作,從而避開了那些複雜無比的官場傾軋,其實也多拜明遠所賜。
沈括得知自己到來之前,軍器監南方作坊的工作一直都由“明顧問”領導之後,多少有些擔心,怕工匠們與明遠更熟悉,導致自己的話沒人聽,從而“大權旁落”。
於是,北高峰下,竹林茅舍中飄起茶香——這是沈括主動拉著明遠討論起了理論知識。
有沈括這樣一位大才與自己討論火器理論,明遠當然歡迎之至。
他開始向沈括灌輸火器的工作原理——火藥點燃後迅速產生高溫,導致氣體體積的成倍增加,從而產生壓力,推動火器中的砲彈。
這一招沈括很快就接住了——
這位科技史上大名鼎鼎的通才此刻對“氣體”的概念已經有所了解,也知道熱脹冷縮,所以毫不費力地就接受了明遠的觀點。
明遠心裡暗暗讚歎,對於沈括的理解力與接受力又多了一重認識。
隨即他取來吳堅最新繪製的火銃剖麵圖,向沈括解釋了火銃的是如何工作的。
沈括再次穩穩地接住了,並且讚同明遠的觀點:用鑄銅或者鑄鐵製造火銃的銃管,能讓火銃反複使用,其實比起竹木所製的竹銃木炮,更要節省成本與人工。
明遠非常開心,心想不愧是沈括。
他接著又拿出自己的建議——他打算在火銃的銃管內添加膛線,當銃管中迅速膨脹的氣體急速推動子彈時,能夠讓子彈沿膛線的方向產生旋轉。
“有了這個旋轉的初始速度,子彈能夠增加射程,同時能讓火銃手瞄得更準,命中率更高。”
這卻是沈括無從得知的知識了,他隻能在與明遠會麵詳談一次之後,反複又做了幾個試驗,初步證明了明遠所說的原理。
做完試驗的沈括擦擦額頭上的汗,心想:後生可畏,後生可畏啊……
但有沈括在,明遠的工作就輕鬆了許多。他從此隻需要在大方向上提點提點,細節自有沈括等“科技達人”能夠搞定。
很快,好消息就傳來,沈括帶著吳堅,一起確定了火藥的安全配比,將來可以由內地將火藥按此配方調配後,作為“安全火藥”運輸到前線附近,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硝粉與硫磺,小心拌勻之後分成等份,便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上陣”火藥了。
明遠內心:……牛人就是牛人!
一來二去,沈括與明遠很快就非常熟悉了,沈括甚至還請明遠和蘇軾一起,到自家作客。明遠甚至還見到了那位“悍”名遠揚的沈夫人張氏。
所幸明遠事先打聽了一下張氏夫人的喜好,準備了一些禮物,沒有空手而去。
張氏待明遠與蘇軾的臉色便頗為好看,並且殷勤謝過了兩位對她夫君的“提攜”與“扶助”。
明遠猜想,沈括最近的日子應該能好過一點。
大約是想要投桃報李,第二天,沈括就來邀明遠與蘇軾一道去觀潮。
沈括來邀請的時候,明遠正與蘇軾在西湖畔的望湖樓上觀景喝茶。他們坐在靠窗一桌,窗外丹桂飄香,隻要清風微動,香味便會源源不斷地送進望湖樓,令人心醉。
明遠坐於樓上,望著樓外的湖光山色,連連讚道:“三秋桂子,十裡荷花,難怪柳屯田要說‘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蘇軾便笑:“某其實更想見識一下那‘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的盛景。”
這正是柳永筆下的錢塘海潮景象。明遠與蘇軾都是這輩子第一次來杭州,還沒有見過。
他們正說到這裡的時候,沈括到了,並且向蘇明二人大力推薦,隻說是天下難得的奇觀。
明遠與蘇軾便相視一笑。
算算時日,已經快到中秋了。而觀潮最好的日子,就是中秋之後的八月十八。據傳那一天是潮神的生日,所以海潮的聲勢特彆大。
蘇軾心裡癢癢的,馬上就要一口答應。
隻是他雖然人到中年,好奇心依舊不減,便問沈括:“存中兄,弟在京中一直聽聞你的才名,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請問為何這錢江的海潮,竟有如此聲勢,天下其它地方都沒有呢?”
沈括笑著向蘇軾解釋:“子瞻兄,是這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