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吏口中吐出的關鍵性的人名,叫做周文昌,身份是順安王爺府裡的長史。
一切,真相大白!
這順安王爺,是當今聖上的同父異母的最小的弟弟,兩人相差10歲,因他生母昭貴妃頗得盛寵,外家勢力極大,又自小聰明伶俐,極受先帝喜愛,那偏心的,幾乎是完全看不到還有其他兒子的存在,幾次險些生出了廢嫡立幼的心思。
這讓當時身為中宮嫡子但母後早逝的隆安帝膽戰心驚了好一陣:這古往今來,不登基的嫡子能有什麼好下場?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擔任隆安帝伴讀的賈代善陪同隆安帝度過了這段風雨飄搖的歲月,也是以榮國公為代表的四王八公一直在背後支持當時的隆安帝,多次以各種理由勸說先帝。
也因此,隆安帝即位後對這幾家勳貴格外器重。
好在先帝雖極其偏心,但到底還看重這江山,他也意識到自己的身體不好,隻怕去得早,若是立了幼子為繼承人,到時不僅年長的哥哥們會不服氣,兄弟之間禍起蕭牆,也會導致主少國疑,加之他外家勢力大,恐怕會有外戚專權之禍。
因而他雖疼愛幼子,到底不肯叫他即位,但又恐自己去後皇帝薄待了兄弟,賜下世襲王爵,稱號“瑞親王”,又分封了一塊極為富庶的封地,還賜下禦賜金牌作為免死金牌,臨終前當著眾位皇子的麵要隆安帝發誓會善待自己的弟弟。
隆安帝心中嘔得要死,但到底是先帝遺願,不情不願地在先帝下葬後打發弟弟回了封地就藩。
後又因為瑞親王縱奴行凶一事,奪了他的“瑞”字封號,改為“順安”兩字,,“順安順安”,“順從、順服隆安帝”,敲打之意頗重。
當然,按照隆安帝自己的想法,他自覺自己對這個弟弟絕對是仁至義儘了,儘管膩歪了他小時候總是仗著自己年紀小歪纏著父皇給自己告黑狀,也不滿先帝對他的偏愛。
但是,既然他現在已經是個勝利者了,他也就大度地不和這個弟弟計較了,當然了,敲打敲打還是必要的,外家勢力還是要削一削的,還得派個人監視他,若是他實在是不知好歹,自己也有的是辦法收拾他。
而那順安親王在被隆安帝敲打過了,似乎是老實了好一陣,每日不是待在王府裡醉生夢死,就是在青樓歌肆中宴飲取樂,一副胸無大誌的模樣。
漸漸的,幾年下來,隆安帝自然也就慢慢地放鬆了警惕,心想:若是他這個弟弟一直這樣子,皇家也不介意多養幾個閒散宗室。
至於那個世襲爵位,嗬嗬,又不是自己的兒子,況且就算自己抓不到機會,子孫後代也不會放任這樣一個獨立王國的存在,還是世襲的!
隆安帝這樣想著,心裡美滋滋的。
可誰知,這順安親王可不像他所想的那樣順從安分,他心裡,不知道有多怨恨了,想當年,他是父皇最為疼愛的兒子,自小千嬌萬寵長大的,在皇宮可謂是唯我獨尊,除了父皇,沒有人敢說他一句。
上至自己的皇兄們,下到宮女太監,大家都對他暫避鋒芒。
若不是父皇身子不好,自己又年幼,那皇位,又怎麼輪得到現在龍椅上的那位?
哼,那個虛偽的皇兄,從小見了他都是笑臉相迎的,生怕惹怒了自己被父皇責罰,現在倒好,父皇一死,他一坐上皇位沒幾年就違背了自己的誓言,看待自己如同眼中釘一般,改封號,派人監視,打擊舅舅家······
要是自己不為自己著想打算,難道自己的子孫後代到時還會有什麼好下場嗎?
因而順安親王是摩拳擦掌想要乾一番大業的,好在他還牢牢記得母親昭貴妃臨終前對他的叮囑,要“忍”,絕對不可表現的過於出色,因而掩飾的倒好,把自己捯飭成了一個一事無成的廢物。
隻是他當年年幼,先帝又疼寵他,叫他住在宮中,沒有早早出宮建府,因而在朝中也沒有培植什麼勢力,著實有些眼高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