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自己丈夫心中想法的王氏也奈何不得,隻好不甘心地叫金釧兒和周瑞家的收拾起東西來。
賈政見狀,放下心來,背著手道:“就先這樣吧!我去李氏那裡瞧瞧。”說著,不顧王氏難看得臉色便邁腿走了。
秦、賈兩家的結親宴辦得倒是頗為盛大,不知情者好奇兩家人何時有的聯係,但是但凡對此事有個一知半解的,對秦尚書的選擇倒也有些理解,左右都是為了孩子罷了。
雖說文武殊途,賈家雖說在勳貴和武將勢力中仍然保持有極大的影響力,但是好在這些年賈家不再有人在軍中任職了,賈攸也在一直刻意避免與軍中的交集。整個賈家已經逐漸往文官方向發展,因此兩家人的聯手倒不太敏感。
雖說秦尚書位高權重,但是他親族甚少,且年老體衰,賈攸先前又上了密折,將此事的前因後果稟報聖人,因此倒也不很犯忌諱,聖人對此的態度,是默許的。畢竟兩家人之間的貓膩,彆人或許不知道,聖人耳目眾多,肯定能夠得到消息。
歸根到底,這事還得歸咎到虞王妃的頭上。說起來,當年的事情,雖說兩個年輕人都有些熱血上頭,但是真正追究起來,還是因為“虞王世子”跋扈囂張主動挑的事,不然那便是打死了人命,最多就是廢了世子之位,哪裡會淪落到發配的地步。這其中,固然有秦尚書在朝中頗有人脈之故,也是因為這事,虞王世子本就不占理啊!
至於後來虞王妃的報複,真的要人罵一句“毒婦”,皇家也得掩蓋一二,不然傳出去,便是皇家,也得顏麵掃地。
因此,虞王妃當年“被生病”後不久,便不久於人世了。這裡邊,自然有些老聖人的手腳的。皇家媳婦裡有這樣一位人物,也算是顏麵掃地。
這樣一想,秦尚書,還是受了委屈的。仍誰一個好端端的孫女會送給彆人做妾?更彆提險些還成了外室了!
因此,得了聖人的默認,兩家人的結親宴才能操辦的熱熱鬨鬨的。因為這次秦尚書家的小公子是認了賈攸為義父,所以賈攸才是這次宴席的主角,他陪著秦尚書招待來客,至於賈赦和賈政兩兄弟,算是陪客吧!
賈家的世交好友多和賈攸十分熟稔,畢竟這些人脈都是當年老國公一手交到他手上的,當然,賈攸為官多年,自然也有自己的好友姻親,這群人也為數不少,且細看起來,不由讓人暗自心驚,沒想到賈家和這些人還有來往?其中許多官職自然都比不上賈攸,畢竟他此時雖還沒有入閣,但是吏部尚書一職,也算是位高權重了!但是這些人的關鍵在於他們密布朝堂,六部俱有人在,且都擔了極關鍵的位置。
看在有心人的眼裡,自然暗自嘀咕:都說賈攸擔任吏部尚書,結了了不少善緣,果真如此!
賈攸此舉,倒也未嘗沒有秀肌肉的意思在裡邊,畢竟關係到自己能否入閣的問題,還是希望能夠讓某些不知所謂的人絕了幻想。
當然,此次宴席最要緊的事,卻是秦尚書領著賈攸,將自己為官多年來的好友人脈都介紹給了他。雖說兩人都是尚書,且賈攸的吏部遠比秦尚書所轄的工部更重要。但是秦尚書為官多年,且是根正苗紅的書香世家出身,家族遺產加上多年為官積累下來的人脈也不容小覷,儘管些許朝堂上的人脈和賈攸的是重合的。
但是對賈家來說極為欠缺的清流方麵的人脈,這對秦尚書來說,卻是最多的,畢竟他自己也是清流出身。
說起賈家為了開拓清流方麵的人脈,也是費了不少力的。最早便是賈家先祖開始,那時候倒沒有彆的想法,隻是軍中的大老粗,天然對讀書人的仰慕罷了,倒是結識了□□的幾個謀士,隻是後來時過境遷,文武殊途,便也沒什麼來往了。
賈代善倒是頗為注意自家在清流之中的名聲,因為他已經意識到將來的朝局,應該多是文官清流的天下了,便著力為自家打造了詩書翰墨之家的名聲,也結交了幾個誌同道合的清流好友,力圖為自家轉型。
但在真正的清流看來,賈家還是一群大老粗,便是賈代善也不過是個軍中武夫,不過靠著祖輩餘蔭罷了。直到賈代善將自己的嫡出幼女賈敏嫁到林家後,賈家借著林家才又一次開拓了不少人脈。
賈攸成為賈家扛鼎人之後,因為其三元及第的狀元郎出身,加上看重家塾,著力培養自家的重學風氣,這才逐漸在文官一道上立穩了腳跟,慢慢被接納。
但是饒是如此,賈家現如今在許多人的眼裡還是那個勳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