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四章、IMF的前世今生(1 / 2)

630shu ,最快更新重生1977年從知青開始最新章節!

重生1977年從知青開始驚蟄第一千零二十四章、if的前世今生在殖民主義時代,列強明火執仗,金融是戰爭、海盜行為的支持者,也是掠奪利益的分享者。

在產業資本主義時代,為追求貿易帶來的超額利潤,貨幣、金融是輸出商品的工具,列強之間的貨幣地位、金融地位爭奪,也是為了獲得商品利益。

在金融資本主義時代,追求貿易利益轉變為追求超額鑄幣稅利益,強權貨幣利用絕對優勢地位,不僅從占有他國資源、商品、勞動中獲利,同時還在左右全球金融價格的漲跌中獲利,更從動輒就擊垮一個國家經濟的過程中獲利。

說到財富劫掠,人們極易聯想起海盜,其中就有紳士海盜與皇家海盜的說法。

歐洲人通常把由某國家政府或皇家支持的海盜統稱為皇家海盜或紳士海盜,在大航海時期,基於新大陸的發現和殖民地的擴張,全世界的海洋上行駛著各種各樣滿載黃金和貨物的船隻,所以海上劫掠成為一種職業。

這原本是一種民間強盜幫夥的犯罪行為,但老牌歐洲帝國為了強化航海技術,擴大殖民地,刻意豢養海盜,甚至使之合法化。

最為典型的桉例是英國皇家海盜,而最為著名的人物,恐怕非英國大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莫屬。1577年和1580年,德雷克因兩次環行地球,在1581年4月被英國女王尹麗莎白一世親自登船賜予皇家爵士頭銜。

但是,英國人心目中的這位英雄及其統率的霍金斯船隊,其實就是英國皇家特許的海盜團夥,他讓英國皇家的每1英鎊投資變成了47英鎊的利潤。

在16世紀的歐洲,西班牙是天主教的大梁、世界霸主,而英國卻無足輕重。但是,這個時期宗教革命風起雲湧,逆轉著整個歐洲的政治格局。英國亨利八世創立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英國成為最早的新教國家之一。

英女王尹麗莎白一世上台後,對內鞏固新教地位,對外支持荷蘭等新教國家獨立,試圖將英國變成新教帝國,於是英國和西班牙之間的衝突越來越激烈。

在經濟上,西班牙和葡萄牙大發殖民橫財,也讓英國妒火中燒。但早在1496年,英王亨利七世也曾雇傭威尼斯航海家卡波特去尋找新大陸,足跡遍及北美的紐芬蘭、哈得遜灣和弗吉尼亞,以及南美洲的圭亞那等地,但並未找到金銀財寶,一次次血本無歸。

大量的投資血本無歸,這又豈能甘心,既然自己找不到,那就打劫滿載而歸的商船。

1585年到1604年,英國建立武裝商船,每年近200次出海,專門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運輸船隊,平均每年擄獲財物約20萬英鎊。這在當時是筆相當大的收入,而為擴大戰果,尹麗莎白一世打起了海盜的主意,向仇視西班牙的霍金斯和德雷克率領的船隊頒發私掠許可證,授權該船隊合法打劫他國商船。

由於得到英國皇家的資助,1572年開始,德雷克駕著武裝商船,在加勒比海成了當時讓西班牙人聞風喪膽的“黑珍珠”,同時也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為英國劫掠財富無數。

1577年,德雷克得到一個情報,西班牙一艘滿載金銀財寶的運輸船卡卡弗戈號正從秘魯駛向巴拿馬城。於是,德雷克在巴拿馬外海設伏,於1579年3月3日將遠道而來的卡卡弗戈號擒獲,一次性打劫黃金80磅、白銀20噸、銀幣13箱以及眾多珍珠寶石。

此外,德雷克利用打劫卡卡弗戈號獲得的海圖,穿過太平洋和印度洋一路西行,一年多以後才回到英國,成為環繞地球航行的第一個英國人。

1580年9月26日,德雷克船隊滿載財寶駛進普利茅斯港,受到隆重歡迎。英女王尹麗莎白一世登上霍金斯船隊的旗艦金鹿號為德雷克授勳,並任命他為普利茅斯市長。

德雷克明裡表現出來的是殺人掠貨的海盜行為,但在其背後卻隱藏著初級的金融行為。

大航海時期,無論是遠洋貿易,還是依托於武力的海盜行徑,其背後都必須有強大的資本支撐,而海盜船的背後又透著股份製融資的影子,也有著風險投資的影子。

德雷克可以被當作是一個創業者,在創業初期他隻有一艘武裝商船,經過一次出海劫掠,就有人找到他,要給他投資,德雷克的單帆也變成出雙入對。

又經過兩三次完美的“業務”完成,德雷克迎來了更多的投資者進行a輪、b輪的投資,他也得以建立德雷克船隊。而隨著德雷克船隊的“業務”越做越大,每次歸航的收獲也越來越多。

但是一次出海需要兩三年時間,而那時候海上航行的風險是巨大的,商船葬身大海是常有之事,這也就意味著巨大的收益伴隨著巨大的風險,正因如此,有人在嘗到一兩次甜頭之後,見好就收,把手裡的“股份”賣給彆人,即股份套現,接手股份的人可能會爆賺,也可能會血本無歸。

大航海時期同時又伴隨、連接著殖民時期,殖民者為了殖民一片土地,除了刀槍棍棒之外,還會采用金融武器。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滿清商品市場流通有兩種貨幣,大宗交易、官方交易使用以兩為單位的紋銀,而老百姓和小商家的一般生活交易則使用銅錢結算。

同時,銀兩與銅錢之間存在一個固定比率,但是,由於各種經濟和貨幣原因,更因為各級官員借重銅錢兌紋銀貶值漁利,導致金融矛盾非常突出,銀貴錢賤問題長期存在。

一方麵,絕大多數的老百姓很難有財力兌換白銀,無法倚重白銀為財富保值;另一方麵,滿清早年是個貧銀國家,白銀生產依賴滇省、緬甸和安南的銀礦,但這些地方無法提供穩定的白銀來源,這使得官銀來源嚴重依賴市場,必須依靠官方所製銅錢去市場兌換。

在這樣的前提下,銅錢的市場信用大打折扣,這就為境外商業和金融勢力留下了可乘之機。

康熙年間,滿清在茶葉、絲綢、瓷器方麵,已經成為英國、荷蘭、丹麥等歐洲國家的主要供貨基地,英屬東印度公司等外國企業在華大量采購商品。

問題是,歐洲、北美對滿清商品需求量巨大,但滿清人對境外輸入的洋棉布、毛紡品、金屬製品以及香料、胡椒、檀香等需求很少。例如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八年的13年間,英國輸華商品總貨值不過1687餘萬兩,隻相當於滿清出口英國茶葉貨值的六分之一。

麵對如此巨大的貿易逆差,英國使出了上中兩策,第一就是對茶葉進口征收高額關稅,第二研發具有成癮性的特貨鴉片,有組織、大規模地對滿清展開特貨走私。

此舉在很短的時間內便逆轉了貿易格局,鴉片貿易導致白銀大量外流,而這時候,美洲獨立運動導致國際市場對茶葉和生絲的需求疲軟,滿清白銀供應鏈近乎中斷,銀更貴、錢更賤。

這時候,一個特有的貨幣現象出現。1833年到1838年的5年間,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跟蹤調查發現,洋錢已充斥粵省、胡建和浙省等許多沿海地區。

在江浙,專司外銀套購國銀的商人比比皆是,而且洋人刻意打壓國銀與外銀彙率,按當時江浙的計算,浙省每百萬兩的外貿交易額,因彙率問題就需清廷多支付10萬兩國銀,而全國外貿因彙率問題流失白銀上百萬兩。

據《林則徐全集》記載:洋人“不以買貨,專以買銀,暗中消耗,致內地銀兩日少,洋錢日多”。

洋人不受清廷控製的大量鑄造銀圓,並以此大量套取國銀彙差。在當時的滿清,嚴重的財富外流已經導致金融危機、經濟危機,這也是道光必須痛下決心派遣林則徐禁止鴉片的重要經濟背景。

而其後,林則徐在虎門銷煙,英國資本看通過彙差的金融手段已經無利可圖,於是,放下“文”功,端起“武”鬥。

可笑的是,整場鴉片戰爭英方的戰爭支出就是通過彙差獲取,也就是說,雙方的後勤都由清廷變相負責。

……

在一戰期間,美國是1917年對德宣戰,但其實在1915年美國已經卷入了一戰。

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天,美國總統威爾遜立即聲明美國保持中立立場,8月19日,他更號召美國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同樣做到不偏不倚。

1915年1月,為避免與美國的中立立場相衝突,英國委派了一位重量級商人來到紐約,並任命其為英國駐美的商務代表。這個人就是與英、美高層都有著密切關係,當時在國際上已極負盛名的大金融家、摩根財團的當家人j·p·摩根。

j·p·摩根當時就在紐約,所以說“來到”並不合適,但卻有另外一個負責居中串聯的人確實從倫敦來到了紐約,那個叫姓羅斯柴爾德。

j·p·摩根在美國,一隻手通過大規模舉債,幫英國募集戰爭經費;另一隻手則用募集的錢代表協約國在美大量采購軍物。這樣的生意模式,讓美國金融家、實業家賺得盆盈缽滿。

1915年8月12日,美國財政部部長麥卡杜在寫給威爾遜總統的一封信中指出:向協約國出售工業品讓美國迎來了一個大繁榮時代,但要使繁榮持久下去,美國必須公開向協約國提供貸款。

12月8日,威爾遜正式批準了聯邦貸款,在其後的一年多時間裡,美國向協約國提供了價值數百億美元的貨幣貸款及物資。

1917年1月,德國潛艇再次大規模封鎖英美之間的海上運輸線,並聲稱六個月內取得戰爭的勝利。如果這條戰爭生命線被切斷,德國贏得戰爭,那美國對協約國數以百億計的債務勢必灰飛煙滅。

情急之下,1917年4月6日,美國被迫正式對德宣戰,沒錯是被迫,美國才不想親自下場去打,躲在背後冷眼旁觀,一邊賣貨一邊放貸,美滋滋的,誰料德國不但放狠話,還要把“好兄弟”給滅了,美·靚坤·國火氣能不大嗎?

沒說的,砍死它。

一戰5年之間,美國工業總產值從不足250億美元,增長到了640億美元,增幅1567;美國百萬富翁的人數增加一萬七千人。時任美國財長梅隆承認,戰爭交易美國所獲利潤率高達80。

另外,在歐洲無力顧及拉美和遠東市場之時,美國對拉美貿易從不到8000萬美元擴張到34億美元;美國已基本控製了墨西哥的石油和橡膠,玻利維亞的錫礦、智利的硝石與巴西的咖啡;美國私人資本對遠東市場的輸出從35億美元增長到了70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黃金從歐洲流向美國,1919年,美國黃金儲備相當於世界各國黃金儲備總量的40,並借戰爭所得,從境外投資者手中贖回20多億美元的美國債務,一舉從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

正如美國駐英大使佩奇在1914年10月11日寫給美國總統顧問豪斯的信中所預言的那樣:“戰後,差不多所有歐洲國家都會瀕臨破產,海上將不再有德國。10年以後,整個世界的前途都將會落在我們手中,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可以說,美國之所以會卷入一戰,完全是被資本牽著鼻子走,或者說“美國銀行”麵對日漸糜爛,有擺爛、崩盤嫌疑的“英國公司”,為了自己放出去的貸款考慮,不得不派出“商界精英”協助其扭虧為盈。

有了美國銀行的幫助,英國公司和法國公司聯手搶奪了德國公司的市場,但在鬥爭的過程中,兩家公司也是損失慘重,流動資金隨時有斷鏈之危險,於是,三方聯合起來逼著德國公司“凡爾賽”。

法國公司和德國公司在市場上有很多重疊,趁著大勝的機會,法國公司很想徹底弄死德國公司,成為歐洲市場上的霸主。

英國公司卻不是這麼想,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法國公司,如果不是因為德國公司叫囂著把它們兩家的市場都給吞並了,英國公司巴不得看其他兩家狗咬狗,所以它並不想看到德國公司一蹶不振,最好是半死不活地永遠牽製法國公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