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四章、IMF的前世今生(2 / 2)

並且,英國公司還想德國公司好好“凡爾賽”,它還指望德國公司幫其歸還美國銀行的貸款呢。

德國公司大敗,不但流動資金已經消耗一空,還背負巨大的“凡爾賽”,壓力太他娘的大了,這個公司開得沒滋沒味,乾脆彆開算了。

德國公司這個想法,法國公司答應,英國公司不答應,美國銀行也不答應,德國公司一擺爛,貸款又有變成不良的可能,思前想後,美國銀行炮製了道威斯一攬子還款計劃。

所謂道威斯計劃簡單說就是,由英美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向德國公司提供貸款,幫助德國公司恢複經濟,並使之獲得償付戰爭賠款能力;德國公司則分5年支付戰爭賠款,最終截止日為1929年9月1日。

為了道威斯計劃的順利實施,英美銀行在柏林設立了辦事處,委派了摩根財團的合夥人帕克·吉爾伯特作為賠款總代理,全權打理與賠款相關的金融業務。

於是,英美銀行把錢借給德國公司,而吉爾伯特會立即把錢變成戰爭賠款交還給英法公司;英法公司再把其中的一部分用於向美國銀行償債,另一部分則用於進口美國商品。

同時,為維護道威斯計劃的順利實施,美聯儲把美國市場利率壓得非常低,這使高息的德國公司債券吸引力大增,從而確保了美國私人貸款源源不斷地流向德國公司。

表麵來看,道威斯計劃使英法經濟得到了恢複,也使美國的製造業獲得了歐洲的訂單,同時又造就了金融的繁榮。但是,這都源自德國負債規模的不斷增加,這勢必為日後的危機埋下了種子。

1925年,本該全力恢複經濟的英國,卻十分著急拯救日漸衰落的英鎊地位。其財政大臣丘吉爾四處奔走,試圖重建戰前強勢的金本位英鎊地位,以及1英鎊兌486美元的固定彙率。

在他的極力說服下,英美貨幣彙率被固定在1比486。但是,把戰前1比486的彙率放到戰後,按照當時英美兩國的經濟實力對比,意味著英鎊幣值被嚴重高估,因此英國出口變得困難,而英國人更傾向於持有美元,以致歐洲黃金大量流向美國。

如此態勢讓英國央行行長諾曼無法忍受,但他根本無力說服丘吉爾允許英鎊貶值,放棄金本位。

1927年春,諾曼偕同法國、德國的央行行長一起來到美國,試圖說服美聯儲降低利率,阻止黃金進一步流向美國。美聯儲屈服了,力排眾議把聯邦基準利率從4降到35。

這次降息行動,後來被許多經濟學家視為“美聯儲曆史上最愚蠢的行動之一”,而一年後當選第31任美國總統的赫伯特·胡佛,更把這次降息定義為“叛國行動”。

在低利率刺激下,美國經濟一片繁榮。

1928年12月4日,美國第30屆總統柯立芝發表了其任上最後一份國情谘文。他對國會議員說:美國正經曆一個前所未有、令人鼓舞的繁榮時代。

儘管柯立芝的樂觀受到了整整一代經濟學家的批評,但客觀地說,1924年到1929年的5年,美國經濟確實在突飛猛進。

1924年,美國人擁有一台收音機還是一件新鮮的事兒,但到了1929年,美國已有1000多萬個家庭至少擁有一台收音機。

這期間,美國發明了消費信貸,隨之汽車年產量從1924年的290萬輛,增長到1929年的530多萬輛;這期間,美國鋼鐵產量年均增長8,而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從608億美元增加到了680億美元,而人均gnp增長了25。

當然,同時可以看到華爾街股價指數,25種工業股票價格指數從1924年5月底的106點,上漲到了1929年10月21日的378點。

1928年下半年,白宮已經注意到股票市場與信貸市場相互推動的瘋狂投機,但因為對英、法、德的承諾,美聯儲不敢輕易放棄低利率政策。

1929年2月7日,正當美國還在考慮是否通過加息抑製市場投機之際,英國先動手了。這日,在美國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英國央行單方麵將銀行貼現利率從45提高到了55。

此舉驟然改變了資本流向,大量投資人開始用美元兌換黃金,然後彙往倫敦;此舉瞬間導致市場美元流動性收縮,於是,華爾街股市受不了了。

1929年2月14日,美聯儲召開緊急會議,商議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是否該把再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借以阻止黃金儲備急劇下降,但會議無果而終。原因是與會者認為,加息會打壓股市,打壓國內製造業。

1929年3月26日下午,當華爾街短期拆借利率攀升到空前的20、美國金融市場發生嚴重資金短缺之時,英國央行行長諾曼再次出現在美國,不過,這次他是來要求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立即加息。

8月9日,當紐約聯儲把再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之時,華爾街股市開始走向崩盤。1929年10月24日,華爾街股市崩盤,而英國財長丘吉爾正巧站在紐交所的看台上,他目睹了當天發生的一切,並猶如黃鼠狼般對它叼在嘴裡的山雞歎息道:“上帝啊,真是可憐的美國人。”

丘吉爾在紐交所的畫麵確有其事,至於歎息是南易看過資料後腦補的,不過也不是他一拍腦門隨意想出來的。

兩年之間,英國迫使美國減息,吹脹美國經濟泡沫,然後再迫使美國加息刺破美國經濟泡沫,這很可能是英國為了維係自身地位而刻意打壓美國的手段。

如果這種猜測是真實的,南易的腦補也算是言之有物。

美國的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確抑製了美國國際地位的上升趨勢,但同時也發生了連鎖反應,潘多拉魔盒被打開。

按照道威斯計劃,德國的戰爭賠款變成了185億帝國馬克的短期外債,而美國發生大蕭條,也導致英美銀行大力從德國撤回資金,迫使德國再次走上擺爛的鋼絲繩。

道威斯計劃雖然是顆毒丸,德國的債務是越還越多,可是債務這個東西是很玄幻的,有的人沒有一分錢債務,但卻窮得沒錢吃飯,愁得每天掉頭發;有的人背著數千億債務,但對他的生活沒有一絲影響,該吃吃,該喝喝,那叫一個安逸。

德國原先是後者,國家雖然背著巨債,但人民的生活還能湊合過下去,也沒有餓肚子的擔憂。本來繼續安澹走下去,或許就沒有二戰的發生,不過形勢的崩潰未必是從內部開始,也可能從外部而來。

一戰後,《凡爾賽協議》以極其苛刻的條件肢解了奧匈帝國,切斷奧地利與匈牙利等東歐國家之間最有價值的經濟循環鏈“資源供給”,以致奧地利工業從此廢墟一片,再也沒能恢複起來。

但是,償還戰爭賠款卻是少不了的義務,此時維也納信貸銀行在摩根財團、英格蘭銀行等巨頭的支持下,變成了奧地利最具實力的金融機構。而英美財團之所以要支持維也納信貸銀行是為了讓它扮演一個很特殊的角色——收購奧地利的中小銀行、奧地利政府為償還債務不得不變賣的優質資產。

維也納信貸銀行在此期間並沒有盈利,隻是依靠國內儲蓄和短期外債所提供的現金流動性維係運轉,而收購資產所需資金全部來自英美財團的短期融資。

可以說維也納信貸銀行隻是一副空架子,一陣微風吹過就倒。

美國大蕭條,英美財團紛紛撤回資金收縮戰線,維也納信貸銀行的流動性立即中斷,但短期還能慘澹維係。

1931年初春,奧地利與德國趁著英美自顧不暇,重新結成貿易和海關聯盟,此舉嚴重刺激了法國的神經。法國認為,德奧商業聯盟勢必導致重新開始政治與軍事聯盟,從而對歐洲大陸的安全構成威脅。

為製止這一聯盟,1931年3月,法國責令大幅削減對維也納信貸銀行的短期融資。

而且,為了擊垮德奧聯盟,法國報刊釋放一則虛假新聞“維也納信貸銀行正在遭到擠兌”,沒想到,法國此舉不僅引火燒身,且引發了一場震撼整個歐美金融市場的信用危機。

隨著維也納信貸銀行的率先倒閉,德國銀行業開始遭受全麵擠兌,1931年7月13日,德國第二大私人銀行達姆施塔特國民銀行宣布破產。很快,人們開始懷疑德國已經無法繼續支付戰爭賠款,從而使擠兌風潮衝向法國、英國乃至整個歐洲……信用危機發生。

1929年危機發生之後,胡佛實際已經采取了許多措施以穩定美國經濟,他甚至要求工業巨頭們不許解雇工人、不許減薪,維護市場活力。

1930年年底,美國經濟出現了轉機,股市也於1931年3月收複了1929年的失地。但就在這時,歐洲信用危機突然爆發,信息靈通的華爾街大老再次瘋狂拋售股票。

1929年以後,為強化投資者信心,摩根財團率華爾街金融機構出資構建的“救市基金”,居然也全部清倉。

歐洲和美國之間相互拖累的惡性循環,導致長達4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其間,有太多慘絕人寰的悲劇。

1931年9月22日,英國違約,放棄英鎊金本位、放棄英鎊和美元之間的固定彙率,同時再次加息以支持強勢英鎊,而各國金融機構更加拚命地收回外債,全世界債務鏈徹底斷裂,經濟雪上加霜。

德國經濟徹底垮台,社會陷入混亂,看到英國失信的德國公眾也徹底憤怒了,與此同時,法國也垮了,從1921年到1931年,德國能夠足額、及時地支付戰爭賠款,一直支撐著法國經濟預期,但如今,這個預期徹底破滅,法國經濟大蕭條順理成章地變成了現實。

美國也很慘,胡佛百般努力下的經濟希望,被英國霸道的金融行徑徹底打入了深淵。

1600萬人失業,數以百萬計的國民隻能靠泔水為生;農產品大幅跌價,許多農場主殺光牲口扔進山澗;業主還不起銀行貸款,銀行不能兌付儲戶存款,到1932年11月,美國銀行體係徹底崩潰。

儘管新任總統羅斯福啟動了行政乾預手段,但到1933年3月,美國依然有9000多家銀行清盤關張。

比歐美各國經濟災難更不幸的是,在德國有一幫猶太人趁機發起了國難財,在他們的操作下,德國的麵包從10萬馬克一路漲到50萬馬克,雖說10萬馬克的麵包德國人民也是消費不起的,可還是有少數中上產階級能勉強支撐,到了10萬馬克,他們這批人也支撐不住了。

這批人是德國社會的中堅力量,一個個都掌握著“發聲權”,10萬馬克的冤枉加40萬馬克的事實凝聚成一口黑鍋,猶太人不背也得背。

正當德國民眾麵臨餓肚子危機之時,一名奧地利落榜美術生站出來帶頭哼唱:“我是老賴,我是老賴,不還錢,不還錢……”

一戰以及戰後的十幾年風雲詭譎無不與金融有關,如果說一戰是因金融而起若有點牽強,那二戰完全可以說因金融而起,美國偏安一方,在二戰中雖然也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毫無疑問,獲得的更多。

在二戰還在進行之時,就有人在考慮戰後歐洲要重建,經濟要恢複,世界是否還要回到一戰後那種經濟混戰格局。

答桉自然是否定的,歐美無序的利益爭奪,正是戰爭周而複始的直接且重要的誘因,於是歐美列強接受了凱恩斯主義——既然一個國家內部的經濟活動需要政府這隻權威之手予以調控,那處理國際經濟事務,是不是也該有一種超主權力量去維護穩定與持續?

……

想看商戰那就安排吧,彆著急,故事一早就有的,隻是原先的安排是一筆帶過,既然想看就展開細寫,從低到高,安排幾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請書友自行分辨。,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