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快到端陽節, 她也開始吩咐院兒裡人準備著過節要用的東西。
提前一日就開始掛艾葉菖蒲, 艾葉懸於堂中, 菖蒲插於門榻,據說可以辟邪驅瘴。到了當日還要薰蒼術、飲雄黃酒和佩香囊等。
小孩子自然是不能喝酒,她和四爺吃了粽子喝了雄黃酒,就打算用手指蘸些塗抹在小姑娘額頭、耳鼻和手足心,說是可以抵抗毒物。塗抹完手足心, 正要塗額頭,小姑娘就不乾了,直往四爺懷裡紮,或許是覺得味道不好聞吧。她原本也不想塗, 可四爺堅持說他倆喝了酒, 自然不能落了小姑娘,現在倒好了,小姑娘抱著四爺的脖子不撒手,不肯讓她抱了,實在是太冤了。
直到讓人取來了紙鳶,才吸引了小姑娘的注意力。現在時辰還早, 外邊不太熱也正有些微風,可以去園子裡放紙鳶。想起上次那小姐倆的對話, 告訴了四爺後,四爺就讓人去請了過來。
雅爾檀顯得格外高興,選了個蝴蝶形狀的紙鳶,大格格茉雅奇是大姑娘了就有些不好意思, 她乾脆以身示範,拿了小姑娘喜歡的那個蜻蜓圖案。茉雅奇這才選了個燕子圖案的。
雅爾檀和茉雅奇意外放的都不錯,可她這個卻是頻頻出岔子,眼看就要在兩個小輩,不,加上小姑娘就是三個麵前丟人,她暗自把求救的目光投向四爺,四爺非常從善如流的接收過去,很快就順當的飛起來了,她心裡也暗自舒了口氣,隻是小姑娘看向四爺的目光愈發崇拜,讓她有些許挫敗。
玩兒約一個時辰,日頭漸漸上來,差不多都出了些汗,得回去沐浴一番才是。把剛才出來時就備好的粽子送給兩位格格,兩個小姑娘很有禮的道謝完才告退。
端陽節本身又叫浴蘭節,因著正值仲夏,又易遭蚊蟲叮咬,蘭草湯沐浴除了有驅除邪汙的說法,對皮膚也是真正有好處的。
天兒熱也不怕著涼,小姑娘也可以泡一泡,可她這兒用於沐浴的淨室就一處,乾脆在屏風兩側各放一隻浴桶,她帶小姑娘沐浴,四爺就自個兒單獨沐浴。
她先泡進去,再從小滿手裡接過小姑娘,嗚呼,真是好一個白白嫩嫩的小包子。一開始小姑娘還有些害怕,因為不是在她自己的那個小浴桶裡,不一會兒就玩兒開了,手腳並用的撲騰著,像條小胖魚。
四爺聽著旁邊母女倆的笑聲,嘴角也不禁浮出一抹笑意。
在圓明園的日子安逸祥和,不知不覺間暑氣蒸騰的夏日也已過半。
今年的木蘭秋獮和往年一般照常舉行,康熙皇帝宣布要帶誠親王胤祉、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祿隨駕,四爺並不在其列。
自直郡王和廢太子相繼被圈禁後,皇帝無論是巡幸京畿、塞外避暑還是木蘭秋獮,每次出行,誠親王胤祉都赫然在列,而四爺和其他皇子大都是隔三差五才隨駕一趟。也難怪現下有不少人聚集在誠親王胤祉身邊,畢竟皇帝對其的恩寵有加是實實在在的。
四爺每日裡看書、釣魚、品茶,偶爾與僧人參禪,與道士論道,看起來很有幾分要羽化成仙的味道。
每日裡釣上來的魚,大多上了她這邊的膳桌,她本身就愛吃魚,想起什麼做法吩咐給膳房去辦。若是清蒸的,把刺剔除乾淨了,小姑娘也能吃上些。這似乎讓四爺的釣魚活動愈發有動力,有時還會帶了她們母女倆同去。隻是若帶了小姑娘,當日的釣魚成績就要下滑,也是沒法子,一個剛學會說話、走路的小姑娘,似乎有無窮的氣力練習表達和行走,他們作為父母自然也是要鼓勵的,鬨點就鬨點吧,反正家也又不靠這個果腹。
小姑娘已經能走的很利落了,也會說不少簡單的字表達自己的意思了,她和四爺連蒙帶猜也能大概知道她的意思,偶爾一家三口也能有些簡單又有童趣的對話了。
看著父女倆的互動,她比誰都高興,四爺似乎比她記憶中的那一世更喜歡他們的女兒。
那一世,孩子從生下來病弱,四爺怕是已經做好了孩子會夭折的心理準備。疼愛也是有的,每回來也都會抱孩子,還常讓人送來孩子再大些才能穿的騎馬裝和文房用具之類的,他心中也是很希望孩子活下來的吧,可惜天不遂人願,許多東西孩子來不及用,隻能成為陪葬品。
“怎麼眼圈紅紅的好像要哭出來?”
聽到四爺的調侃,她才從方才的思緒中出來,用帕子拭了拭眼角的淚珠,才道:“我也不知是怎麼了?看著你們我就高興、歡喜。”
“既是高興、歡喜,那就多笑笑。都當額娘的人了,再哭女兒要笑話你嘍!寧兒說是不是?”
“係~”
好嘛,這父女倆一道欺負她。
“是什麼是呀?額娘好不容易生的你,你卻向著阿瑪。”
“額娘~抱抱~”小姑娘無辜的看著她,伸出小手。
“好~額娘抱~”她和四爺其實一樣,根本拒絕不了自家姑娘的任何要求。
“吃~”說罷還用小肉手去摸她那兒。
她這幾日正打算回奶,那就再喂她吃一回吧,以後就吃不上了。
滿人一般斷奶都比較晚,至少要吃到兩三歲才會漸漸斷奶。可她知道孩子長大了,母乳已經提供不了那麼多營養給她,及早斷了也好。
抱著小姑娘去了屏風後,這回四爺倒沒有笑她,可晚上的時候她才曉得,人家攢著壞勁兒晚上使呢。
第二日她就開始服用炒麥芽煮的水,幾日後果然就不怎麼分泌乳汁了。不用再體會那種漲的發痛和外出時的尷尬,她整個人也輕鬆了許多。
入了八月,十三爺府上的兩位小格格提出要回家,再沒多久就是中秋,四爺和福晉自然也不能強留彆人家的孩子。派了大阿哥親自護送,走的當日,她和小姑娘也去送了。
“姐姐~”說罷小姑娘還萌萌噠的揮手,逗得眾人都笑了。
“寧兒妹妹,等你回京了咱們再見,到時候我們帶三妹去找你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