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對……似乎還有哪裡不一樣……
“這是美聲唱法?民俗唱法?”旁邊趙興盛也目瞪口呆。
小白什麼時候學的!
聲音的洪亮,一直是歌者追求的目標之一,而為了追求聲音的洪亮,就要將體內的共鳴腔發揮到最大的程度,放大某些頻率,縮減某些頻率,將所有的能量,都用在刀刃上。
泛音頻率的趨同,也意味著音色的趨同,一旦歌手的共鳴開發到了極限,一個人本來的音色,就被掩蓋了。
所以那些美聲的,民俗的唱法,聽起來簡直是千人一麵,遠沒有流行歌手淺斟低唱的音色有特點,好聽。
所以有人就覺得,民俗唱法,美聲唱法哪裡好了……
那些春節晚會啦,國慶晚會啦,唱的那些東西,一點也不好聽!
土不土,俗不俗?
但如果離開錄音棚聽聽現場的話,就知道現場演唱的時候,美聲或者民俗唱法的歌手,能把某些沒有共鳴的流行歌手打得媽都不認識。
一開口,什麼聲音都能壓下來,調音師都拯救不來的那種打壓。
有些流行歌手的歌,你在現場聽的時候,嗑個瓜子可能就聽不清詞了。
但美聲唱法或者民俗唱法,你嗑石頭都能聽到。
這一切都是因為,人類對3000hz左右頻率的聲音,是最敏感的,隻要極小的音量,都能讓人的耳朵覺察到。
在國內的歌手,結合來自意大利的“美聲唱法”,發展出現在的“民俗唱法”之前,國內現場演出使用的傳統民俗唱法,被魯迅先生稱之為“雞貓子嗓”,沒錯,乾澀、刺耳、簡直像是捏死貓一樣的聲音。
穀小白若是穿越回去民國之前,就算是沒有係統,說不定也是一代歌聖。
這種唱法,本質上也是為了追求3000hz頻段的泛音,好讓眾人在格外嘈雜的環境中,聽到歌者的聲音。
畢竟3000hz的聲音,若是放在鋼琴上,已經是G7了,比維塔斯那堪稱海豚音的C6還高了快兩個八度!是人類本嗓不可能企及唱到的高音,隻能用哨音,才可能發出這種高音。
穀小白的唱法,第一時間,就讓鄧品和趙興盛想到了許多的聲樂名詞。
但卻都又有所不同。
即便是共鳴聚集在3000hz的頻率,但是在穀小白的音色之中,在中頻之上,高頻之下,依然還有幾道格外凝聚的泛音,不曾被消弭掉。
這依然是……穀小白的音色!
像美聲唱法一樣高亢嘹亮的……穀小白的音色!
那極具辨識度的,甚至有點“小白”感覺的小嗓子,像是初學者的少年嗓!
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從山中出來的少年,被幾十個武林大佬傳授了自己的畢生內力,在對敵的時候,卻隻揮舞王八拳一樣。
弱嗎?
打得你媽都不認識。
強嗎?
可肉眼看不出來強啊,不挨一拳完全不知道強,待我接一招試試……啊!
就沒有然後了。
這一刻,鄧品覺得……自己終於感受到了,當初趙興盛在台下麵對穀小白時,那種震撼。
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對穀小白足夠了解了,已經足以挑剔一番了,但為什麼……
自己聽到的,卻是這樣的歌聲?
這題目不對啊老師!
為什麼?這到底是為什麼?
我是穀小白的黑粉啊喂!
給我個機會黑啊!
可這到底是什麼發聲方式?
即便是見多識廣的鄧品,都從沒見過這種發聲方式。
這世界上,聲樂的訓練自然有一套科學的方法,但每個人的聲音和身體條件,都並不相同。
總有一些人,他們的唱法或許並不科學,卻非常契合自身,結果也就變科學了。
又或者一些人,已經達到了頂峰,超越了所謂的“科學訓練”,可以將自身條件發揮到極致,開始自成一派了。
但也有些人,天賦異稟,不需要經過科學的訓練,天生就能發揮出自己聲音最大的優勢。
唱歌這種事上,天分……真的是老天爺賞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