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是公孫論親自出馬, 低下頭顱,說了許多從沒說過的軟話,也沒能讓宋國成為齊國的屬國。
公孫論與韓憫雖然在朝堂上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在私下關係卻還不錯。
這些天, 韓憫也扶著他, 去學宮等地方看過。
公孫論玩笑著問道:“真不怕我把東西偷學走了?”
韓憫笑了笑, 小聲答道:“師祖, 我說實話,就算你學走了,宋國也無人可主持大局。皇帝不會願意冒險, 更沒有大臣肯出來領頭。或許師祖自己願意,可是師祖也孤立無援。”
公孫論一聽這話就笑了, 有些為韓憫的自豪,又有些因宋國無能而生的淒涼。
“你說的是。這就好比我同你近來總在一塊兒, 聖上會疑心我,讓他們把我看緊一些, 你的聖上卻從來都不疑心你。”
韓憫笑了一下, 試探著問他:“倘若師祖在宋國不得皇帝賞識, 為什麼不……”
公孫論惋惜道:“師祖已經來不及了。”
文人重名節,更何況是公孫論這樣的大儒?
他這一輩子都是為了宋國。
受過幾代宋國國君的恩惠,注疏經卷都是在宋國出的,學生都在宋國,如今要改道轉向齊國,已經來不及了。
徒留罵名,晚節不保。
這日臨彆前, 公孫論抬手撫了撫他的鬢角:“好孩子, 我再晚生幾十年, 就同你們一起了。”
在永安逗留數月,實在是沒法子了,宋國使臣才準備離開。
宋國使臣離開永安那日,韓憫也去送了。
城門外,因為收到宋君的旨意,宋國使臣都簇擁著公孫論,不讓他再靠近韓憫,生怕他被齊國撬走。
韓憫隻好站在外邊,遠遠地朝他做了個揖。
公孫論握緊拐杖,用力閉了閉渾濁的雙眼,轉身登上馬車。
道上煙塵彌散。
*
這年秋天,齊宋兩國的西北邊界處爆發了幾次小規模的戰爭。
一開始隻是試探,在發現宋國原來毫無還手之力後,齊國鐵騎長驅直入,一路攻克半個宋國。
領兵的不是彆人,正是衛歸與韓憫的兄長韓識。
韓識在養病期間,也不曾懈怠習武。
後來休養得差不多了,衛歸舉薦他入軍營。隨著一座一座城池的攻克,他的軍爵也一路高升。
沒過半年,在宋國試圖成為齊國屬國的同一年,宋國又派人遞來了求和書。
不過這回來的使臣不是公孫論。
韓憫托人去問,這才知道師祖回去之後,就一直被宋君猜忌,後來索性稱病不上朝。
他也是真的老了,說自己病了,結果就真病倒了。
新來的使臣離開宋國時,就算是做樣子給他們看,宋君也派出好幾個太醫去過公孫府了。
還有一個消息,榮寧公主的病總是拖著不好,今年剛入秋的時候,終於病逝了。
韓憫當然知道這是假的,趙殷要“病逝”之前,還悄悄給他傳了信。她隻是走了,去了再沒人算計她的地方。
而傅詢自然也沒有應下求和書。
宋國節節敗退,開春之後,宋君立即收拾好東西,遷都到了更北邊的一座小城。
逃得匆忙,除了禁軍,什麼也沒來得及帶走,留下滿宮的妃嬪宮人,還有許多年歲大了、跟不動的臣子,以及滿城的百姓。
傅詢有些手癢,整肅軍隊,準備禦駕親征一回。
*
皇帝親征不是小事,留下監國的人也需要仔細考慮。
這日夜裡,韓憫同傅詢講起這件事情。
韓憫坐在書案前,拿著筆在紙上有一下沒一下地描畫。
“江師兄可以統領監國,再加上小王叔和小叔叔就足夠了。學宮那邊可以交給柳師兄,還有辨章、琢石,應該差不多了。”
傅詢坐在他身邊,往後靠了靠,看著他的側臉:“那你呢?”
韓憫理所當然:“我跟你去宋國啊。”
傅詢卻淡淡道:“你也留下。”
韓憫拖長聲音:“啊?”
“不是什麼大事,你身子還沒養好,不用跟著。”
“可是……”
“你留下監國,正好給你封爵。”
雖然旁人都知道他是天子近臣,但是官爵不高,還是不太方便。
讓韓憫監國,為求行事方便,給他封爵,他肯定會答應,群臣也不會有異議。
傅詢從他手裡接過筆:“這幾天給你想了幾個封號,想來想去,還是這個字最好。”
韓憫看向案上紙張,傅詢落筆,字寫得又大又方正,不似他平日裡肅殺的風格。
——一個“定”字。
韓憫卻癟了癟嘴:“不要這個。”
“怎麼?”
“陛下從前是‘定王’,這個‘定’字是陛下用過的,臣再用不好,逾越了。”
傅詢笑了笑,擱下筆,伸手圈住他的腰:“你分明就是不想跟著我用,還說什麼君臣之彆。”
韓憫不語,隻聽傅詢又道:“我跟著你用,等我死了,就讓他們把我的諡號也叫作‘定’。”
韓憫瞪了他一眼:“用就用嘛,說什麼胡話?”
他想了想,重新提筆,在“定”字之前,添上一個“文”字。
忽然聽見傅詢又道:“還有一件事。”
“啊?”
“你忘記寫起居注了,快把剛才的事情寫進去。”
韓憫蹙眉:“這也要記?”
傅詢給他換上新的紙:“自然,快記。”
韓憫拿著筆的動作停了一會兒,最後還是順著他的意思,開始記錄。
“後人修史,隻怕會討厭死我記的《起居注》。傅苟,後人何辜,沒必要,真沒必要……”
隔著衣裳,傅詢圈在他腰上的手準準地戳了戳他的腰窩,韓憫腰眼一酸,筆也拿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