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天眼通的功效。
李慕玄對這一佛門神通,大概有了幾分了解。
跟其他修行者將觀法當作單一手段,用來維持念頭清靜或輔助戰鬥不同,天眼通自成體係,有著明確清晰的道路。
不過慧聞方丈應該還有什麼沒說。
比如怎麼將天眼修成慧眼?
而這估計跟佛門的功法、理念有關,神通隻是配套的進階手段。
思索間。
慧聞方丈的聲音在耳邊響起。
“你已經有了觀法基礎,天眼部分的修行老衲就淺談一二。”
“眼為心之門戶,用你們玄門的話,就是人身有一點真陽,落在雙目之上,元神可借助這點真陽去看待世間萬物。”
“然而,我佛門的天眼通卻是不同。”
“乃是直接以元神視物。”
“又稱開天眼。”
“須知,元神借助肉眼看物,不論如何去修,始終逃不開視覺障礙,而以元神直視,則能看清周圍事物的全貌。”
“這部分修行對你來說應該不難。”
“至於慧眼的修行”
說到這,慧聞方丈頓了頓。
然後起身拿出幾本厚厚的佛經,以及一張觀想圖擺在桌上。
“孩子,伱可知道十二因緣十觀?”
“十二因緣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十觀為觀有支相續、觀一心所攝、觀自業差彆、觀過去現在未來、觀不相舍離、觀三道不斷、觀因緣生滅”
“此為緣起法,乃永恒不變之真理,佛觀察此真理而開悟。”
“而以你現在的修為。”
“自然不可能將此法完全參透。”
“但若想修成慧眼,就必須明白這些佛理,方才能看破世間虛妄。”
說罷。
慧聞的老臉上露出幾分笑意。
雖然這些佛理算不上佛法的精髓部分,隻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但佛經麼,必然要摻點私貨,不說讓人完全接受,可耳濡目染下總歸會認可一二。
不過這就已經足夠了。
孩子啊。
沐浴在我佛的光輝下吧。
“.”
此時,看著厚厚的佛經,李慕玄雖早有所感,但多少還是有些無語。
不過倒也不是反感吧,畢竟修煉彆家的手段,免不了被塞私貨,就跟佛門弟子想修道門手段,一樣得去參悟道理。
而創造手段的人也不是故意如此。
隻是法術、神通這東西,從一開始就是各家道理的延伸。
但正所謂一通百通。
佛門能從佛理上推衍出神通,自己或許亦能從道理上推衍出神通。
說白了嘛,觀法的本質就是自身以何種角度去看待事物,而萬事萬物就擺在那,佛能看,道能看,自己也能看。
未必要學完佛理才能修成慧眼。
想到這。
李慕玄直接問道:“方丈,若是看完這些佛經,該如何修慧眼?”
“心存觀想,以自身化菩薩,以自身化佛,站在他們的角度上,以自身佛理看待世間種種。”慧聞方丈認真道:“對十二因緣十觀參悟的越深。”
“所看透的東西也就越多,也越趨近於佛祖。”
“原來如此。”
李慕玄點了點頭,然後道:“那我能否以自身道理觀之?”
“啊?”
慧聞一臉不解之色,勸道:“孩子,你可要想清楚,門戶之見要不得。”
“儒釋道哪家不是一等一的道理?”
“現成的佛理擺在這,你隻要按照‘十二因緣十觀’來修行,將來便能以法眼,甚至是佛眼來看清世間萬物。”
“以自身道理觀之?莫非你覺得自己的道,比佛陀看的更清嗎?”
“而且,即便你真達到了慧眼層次。”
“其能力,可否比肩我佛門的天眼通暫且不說,後續的法眼和佛眼呢?你難道還要繼續用自身的道理去補全麼?”
“再者,你的道理不也是前人道理,學了佛理,佛理便是你的東西。”
“你莫非連這點都看不穿麼?”
“方丈說的晚輩都明白。”
李慕玄開口。
他自身對佛理並不排斥,否則也不會特地跑到少林這來。
但姑且算是自己的一點小私心吧,他更想把這個變成逆生三重的配套手段,畢竟自家三一門的底蘊確實太薄了。
他可以學佛理。
但總不能以後三一門的弟子,各個都抱著一本佛經鑽研吧?
其次,就跟慧聞方丈說的那樣。
學了佛理。
便是自己的東西。
然而,這其中以那家為主就很重要了,顯然,李慕玄更想以自身為主。
所以先定個主次,等日後需要補全道理時,再從佛門、道門、儒家,甚至天下各家的學問裡麵取長補短就好了。
想到這裡。
李慕玄抬目看向對方,認真道:“晚輩想要一試。”
“唉”
聽到這話,慧聞無奈的搖了搖頭。
這孩子還真是惟我獨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