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到這位畫家的相貌,就知道這是傅抱石先生創作的畫麵。給他感觸最深的便是在他在金陵時期的創作場麵。
隻見畫家在一張丈二匹的大紙上,用筆衝鋒似的橫掃了整整十幾分鐘,一張白牆一樣的紙立即變得蒼痕滿壁,那激動而高度專注的神態,那握筆振臂在紙上急速揮灑的動作,那種因用力而發出氣喘籲籲的聲音,讓人難忘。
沈瑜看到這樣的場麵,忍不住想起傅抱石先生的自述:“當含毫命素水墨淋漓的一刹那,什麼是筆,什麼是紙,乃至一切都會辨不清。《莊子》外篇記的宋畫史‘解—依(衣)—盤—礴’不是神話。”
此時畫麵變化,畫家經過休息之後,冷靜下來,開始根據揮毫所留下的筆跡,仔細審度和收拾畫麵。
接下來的影像,展示了畫家表現不同的題材的過程。
沈瑜越看越投入,沉浸在觀摩學習的環境中。
一段創作畫麵停止,他回想觀摩中看到的創作經曆,不由得慶幸自己的幸運。
這種全程觀摩畫家創作的機會,對於懂繪畫的人來說異常珍貴。
此時,在網絡上找不到很多名家作畫的視頻。自己在後世看過一些名家創作的片段,曾經給了他很大的幫助,但那些視頻並不完整。
很多鑒定師與研究者,對畫家創作沒有直觀認識,隻有依靠研究大量真跡原作,才可能有所認識。自己就可以省去很多重複學習的時間。
沈瑜意猶未儘,反複研究傅抱石先生的創作過程,對於山水畫以及用筆用墨有多了一層認識。
這次的收獲遠不止如此。傅抱石先生的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925—1940年為“臨古期”,主要以學習明末清初遺民畫家石濤、程邃為主,並上溯元四家,師法傳統筆墨技法。第二個時期1940年—194*年為“變法期”,以在cq的“金剛坡”為標誌,創作了一批散鋒亂筆、墨氣淋漓、氣勢磅礴的新山水畫,皴法獨創,前無古人。第三個時期1950—1964年是“新山水畫探索期”,包括1957年東歐寫生,1960年率蘇省國畫工作代表團兩萬三千裡寫生,1961年東北寫生,誕生了一批反映新風貌的作品。
目前可看到傅抱石最早的山水畫是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作品,風格比較多變。如1925年的《秋林水閣》(22歲能畫到這個程度,可見天分),作品以焦墨見長,明顯有程邃焦墨山水的味道。到了1925年畫的《鬆崖對飲》皴法主要是焦墨圓點和弧線,石頭的勾皴儘顯迅疾,已經可以看出後來“抱石皴”的草意。1933年的《仿黃鶴山樵秋壑鳴泉圖》(30歲),則是學習“元四家”王蒙的構圖和披麻解索皴。由明清上溯元代,對古代山水畫下了一番功夫。
由於傅抱石先生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研究目標,所以,沈瑜反複觀看著創作過程中,除了學習到了畫家的技巧之外,接著遊戲的便利,更是讓他由傅抱石先生進而了解到石濤等畫家的繪畫,可以說收獲巨大。
他從觀摩學習中的狀態恢複後,剩下的工作便是抽獎。
由於這次抽獎是完成任務的獎勵,抽獎的選項有點古怪。
沈瑜看到抽獎轉盤上的格子裡,寫著地名,或是是含糊其辭的幾個字,有的說是選項更像是密碼。
他點擊了開始按鈕,轉盤開始轉動。
當轉盤轉動速度漸漸慢下來,他看到指針指向的是寫著金陵的格子時候,心中暗喜。
他猜測,這次抽獎應該是和書畫有關。金陵是文化名城,古玩應該很多。
可惜,指針眼看就要停在金陵的選項上,就在最後的一刻,有向前略微滑動了一點,指針居然落在了扶桑的選項上。
抽獎結束。
沈瑜半晌之後才反應過來。遊戲給出的抽獎線索是在扶桑。也就是說,自己需要找機會去一趟扶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