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廳。
沈瑜三人聊起小提琴的話題。
張小琴聽到沈瑜的讚譽,笑著說道:“我可不是什麼才女。我是被家人逼著學琴。後來上了大學,就把練琴當做消遣。工作之後,練的更少了。但是學了這麼多年,慢慢成了習慣。”
沈瑜問道:“我不太懂小提琴,想向二位請教,小提琴的形式除了斯琴,還有什麼樣式?有哪些名家?”
張小琴說:“如果你問學琴的基礎知識呢,我能說一說,但是,您如果問收藏,我知道的這點知識,連皮毛也算不上。”
沈瑜說:“我不是想學拉琴,隻想跟你二位了解小提琴本身的知識。”
張小琴說:“那我就簡單說說,如果說的不對,你可彆笑話我。”
沈瑜:“洗耳恭聽。”
張小琴說道:“世界上最著名的三位小提琴製作大師,是安東尼奧·斯特拉第瓦利或者翻譯成斯特拉迪瓦裡,阿瑪蒂和瓜爾涅利,也可以翻譯成-瓜內裡。
鋼琴被稱為樂器之“王“,小提琴則是樂器之“後“。小提琴藝術的發展是和小提琴的製作與革新相關的。改變小提琴有功之臣,就是意得利著名的提琴製作師---安東尼奧·斯特拉第瓦利。
他將小提琴持琴法從膝頭移至夾在顎部。此外,在小提琴製作史上還有兩個偉大的人物,他們是阿瑪蒂和瓜爾涅利。
有意思的是,這三位提琴製作大師均居住在意得利北部的克雷莫納小鎮。
出自三位製作大師之手的提琴,往往價值很高,數萬元至數十萬黴刀不等。之所以如此昂貴,除了音樂上的實用價值外,本身還是一件造型優美的藝術品。”
沈瑜努力記憶這些信息,聽到名家琴的價格後,期待修複空間能給自己帶來驚喜。
張小琴喝水休息的空當,陳晨放下餐具說道:“小琴,你先吃飯,我來說。”
她看出沈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就開始詳細講解:“目前廣泛使用的小提琴樣式,有斯琴與瓜琴兩種。
斯琴的外表美觀考究,從選材到做工一絲不苟,從不粗製濫造,輪廓線條講求對稱美,隻做高級琴。
斯琴的音色圓潤清脆,含蓄、沉靜、溫暖、純淨,充滿靈性,如天鵝絨般柔美。
還有一種很有影響力的樣式,就是瓜內裡的瓜式琴。
瓜琴形製外表不如斯式美觀,工藝粗獷,音孔較長而大,式樣彆致,琴頭較大,琴型不對稱,工具材料比較隨意,隻重視發音。
斯特拉迪瓦裡琴型和瓜內裡琴型雖然不同,但是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一樣,每把琴之間也有各自的性格特點,這需要相當的欣賞水平和一定素質的器材才能區彆的。”
沈瑜感歎:“古人說的真好,隔行如隔山,聽你們這麼一說,我覺得裡麵的學問太深了。假設,我是說假設,我想開始學習收藏小提琴,應該從那裡入手?”
陳晨說:“那就從了解斯特拉迪瓦裡開始。因為是從他手中開始了改變。
我曾經對斯式琴感興趣,看過相關資料,後世的人把這位大師的製作時間,分成了幾個階段,阿瑪蒂時期,實驗時期,黃金以及晚期。
黃金時期製作的名琴最多。晚期的名琴少但是名氣更大。”
沈瑜給陳晨倒酒,然後說道:“名琴是怎麼評價衡量的?”
陳晨說:“1720年~1737年是斯特拉迪瓦裡的晚期,他已經七十多歲了。有收藏者與演奏家評論,這個時期的斯琴在工藝上已不是那麼的完美無缺,但是依然保持著超凡的音質。有些收藏者誤以為斯特拉迪瓦裡的晚期就是衰退期,這是錯誤的理解。
斯特拉迪瓦裡很長壽,以最初的幾十年積累經驗,隨後的幾十年運用經驗並精益求精。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應視為更加爐火純青的藝術品。現在所知,這個階段他應該製作了有不下少50把小提琴、5把中提琴和15把大提琴。
現在知道的名琴不多,我記得也不清楚。”
陳晨邊回憶邊說:“大概有“羅德”、“約西姆”、“愛米利亞尼”、“薩拉沙蒂”、“帕格尼尼”、“威爾海米爾”,“海菲茲”等。
有收藏者研究,1737年的“天鵝之歌”是斯特拉迪瓦裡最後一個作品。我剛才說的這些小提琴的名字,用了演奏家的名字,這說明斯特拉迪瓦裡後期的作品,同樣得到所有演奏家的鐘愛。”
張琴看沈瑜聽得津津有味,就對說道:“沈總您稍等一下,我過去問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