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分段製好的泥坯粘合在一起,往往留有接痕,在梅瓶和高足杯上特彆明顯。
在瓷器底足的處理上,常在底足外牆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挖足有深有淺,圈足不甚整齊。大罐、梅瓶底部多有旋痕。
現在高彷品一般為追求量而使用注漿或者拉坯,也有高彷者置模,但種模往往改用石膏,並用燈烤,以便於快速乾燥。印坯時由於受力不同,瓷坯厚度有細微差彆,所以在燒造收縮時,器型多數不是非常對稱,大器用手撫之,表麵有凹凸不平感。
元代的青花原料主要是來自於西亞的蘇麻離青料,呈色豔而沉著,墨色濃重處有色斑,而一般的民窯有時也用發色不好的國產青料。
現在的高彷工藝主要彷的是這類進口青料的精品元青花瓷。為了模擬元青花的黑色斑點,普通的做法是在結晶處以墨色重點出黑斑,後來有進步者不僅點出黑斑,而且在胎土上略微剔除一點,再加以青料,從而模擬青花黑斑處的下凹現象。所以,在鑒彆元青花真假的時候,不能僅憑有下凹的黑斑就斷定是元青花。
但是從傳統工藝來看,由於古今所用青花色料畢竟有所不同,元代青花呈色的豔而穩定、黑斑處的自然以及光澤感,仍是目前大部分彷品望塵莫及的。
除了剛才說的,還有很多工藝步驟,真品與彷品都有區彆。例如,不同朝代的瓷器留下不同的施釉工藝痕跡。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層一股比明清時期略厚,白釉地子的閃青程度也較明清瓷器更重。元青花瓷器小件往往是蘸釉,即用手抓住器物底部,然後迅速在釉缸中一浸即取出,其底部往往留有手指的抓痕。
像咱們看到的罐、盤等大件,則采用的是澆釉工藝。在底部墊兩隻木快,將器坯放於其上,從兩邊澆上釉汁。澆釉後為防止底部粘住砂底,工匠會一隻手將器物托起,另一隻手迅速刮除底部粘釉,但因速度快而常留有釉斑,釉斑厚處呈鴨蛋青色。
這樣的工藝一般會使得碗、盤類的口沿處積釉較多。除了玉壺春瓶底部蕩釉外,其他器物底足都不上釉,留有火石紅。
現在的高彷,對於這一工藝所造成的痕跡刻意模彷,如底部的釉斑和口唇處的積釉等,可惜很不自然。一般火石紅的呈色因時代不夠久遠而乏紅色,常常刻意填補。
施好釉的胎體在裝燒的時候需要放置墊餅。元代的墊餅繼承了北方如磁州窯係的生產工藝,即將瓷器的圈足直接放在大於製品圈足的墊餅上裝燒,墊餅上撒有沙子。
現代的彷製中,在燒製大器時,為防止塌底,常在底部中心或稍偏處放一個用耐火土做成的圓餅或圓圈作支點,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便常見一內凹的圓點,但並不規整。
在傳統的元青花燒造中,主要使用鬆柴燒製,釉色光澤溫潤均勻。這種工藝費用較高。彷造者除極少數是用柴窯外,多用方便、簡單的現代氣窯代替,故其彷品較之元代真品顯得火氣過大,層次感不一,視覺上過亮。此外,因底部的粗糙,元代青花很少在底部留有款識……”
沉瑜詳細的介紹了自己所知道的工藝和彷品特點。
張鞠依舊保持了一貫的嚴謹作風,認真的做了記錄。她聽完後,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你說的這些,我雖然沒有實踐經驗,但是,也聽明白了。這些資料是誰研究的?”
沉瑜說道:“這是很多人的經驗總結。不止我一個人知道。”
張鞠又問道:“如果是這樣,其他鑒定師應該也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爭執?”
沉瑜笑著說道:“你問到關鍵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