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生在彆的地方,一開始就比這裡的人優秀,做到那裡的中人之上,難度和現在的中人之上是一樣的嗎?
我不清楚,但我知道,那裡的中人之上不該嘲笑這裡的中人之上。
中人之下,更沒評頭論足的資格。
可人就是喜歡去攀比,我親耳聽到過來這裡旅遊的人嫌棄這裡的落後,但不曾從他們的眼神中看到半點想要幫助的心。
其實,也怪不得他們。
努力讀書,以後才能出人頭地,是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思想,誰讀書好,就意味著誰是家長,老師眼裡的乖孩子,誰就有著光明的前途,不然就是廢了。
我覺得這話錯了。
不好好讀書的人不一定是廢了。
隻不過多半是廢了,碌碌無為終其一生當一個普通人過完自己的一生,所以,碌碌無為,就是廢了?
那這世界遍地都是廢人。
再者說。
無為也隻是彆人認為的無所作為,要我說,離開家鄉去更好的城市發展,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沒必要過多苛責,也沒必要捧上天。
這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他們的一生忙忙碌碌,是為了他們自己,我們也有我們的選擇,隻要不讀書之後有想要做的事,專注於這件事上,未嘗不可。
寒窗苦讀十幾年,能做到十幾年如一日認真的人,做什麼事不能乾出一點成績?
既如此,為何不能選自己喜歡的?
不讀書,但不能失了本心,在我看來,和廢搭不上一點邊。
可從我們讀書的那一天開始,評判我們好壞的標準就隻剩下了一個,就是成績的好壞,我覺得,有些可笑。
從小什麼都不用管,隻用專心讀書,長大後出國留學定居國外再也不回來這樣被逼著讀書的人,是好,是壞呢?
其實他們也很可憐。
他們的世界裡隻有讀書這一件事,長大後想要逃離父母的掌控,情有可原,到時,他們的父母會欣慰養了一個能乾的孩子,還是感歎養了一個白眼狼?
總之,肯定會和人說吧。
我能想象到一位老人和另一位老人嘮嗑時的情景。
“我家的兒子啊,前兩年出國之後一直沒有回來看過我們,叫他趁著過年回來一趟都不肯,說那邊過年不放假,回來幾天要耽誤好多錢呢。”
“是嗎,那你們兒子真能乾啊。”
“也還好。”
這還好可不是真正的謙虛。
他們依舊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比彆人家的孩子優秀,隻是不聽話而已。
我們這,隻是一個小鎮,一個小鎮上普普通通的初中學校也許出不了這種可以出國留學的人才,但成績好的學生大多看不起成績差的,何況那些大地方的重點中學的重點班級呢?
歧視現象肯定更嚴重。
家長們更是時刻緊盯著,生怕孩子的名次降下一名。
你追我趕,是學習的樂趣。
可攀比之風盛行,究竟是為了什麼?
拔苗助長,可以讓一顆原本長不高的苗長得和彆的苗一樣高,但之後呢?換了一個新的地方,繼續拔苗助長嗎?
苗自己想長是好事,但我已經不想了。
我厭倦這種風氣,要學也是學自己想學的,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不然,隻是,事倍功半罷了。
這之間,差了多少。
能不累嗎?
常聽大人說,能上985,211的學生是最厲害的,也是最讓家長感到驕傲的,可我們市裡最厲害的重點高中的重點班級,一年也不見得有一個人能進這樣的學校。
他們不努力嗎?還是說,他們中就沒有一個真正熱愛學習?
天賦,真的很重要。
除了讀書,還有那麼多可以去做的事,書讀到差不多就行了。
等到用時方恨少,那就再去讀,那時的讀書便是自己想讀。
有些事,不能強求。
高中,我可以努力去鎮外的學校,但我不想看到自己,拚命努力卻誰也追不上的感覺。
也許,不試試怎麼知道?
可我覺得太累了,我已經能料到試了之後的結果……
補課我不喜歡,不想聽,拿不到最優秀的獎對於考試成績這件事沒有任何作用,沒有加分,我的數學成績已經夠了。
與其在這浪費時間,不如保持一個愉悅的心態,學彆的也能學得進去一些,我想要玩,想要痛痛快快地玩,不想和這些優秀的同學聚在一起變得更優秀。
我討厭他們。
我不是不愛學習,我是知足了。
我想要常樂。
可假期根本沒有幾天可以給我樂,因為參加了數學競賽班,所以要比一般的同學更辛苦,假期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候,都是在補課。
補完課又要開學,又要學新的。
到底什麼時候是個頭。
對了,假期補課剩下的時間還要愉快地寫著假期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