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喜鵲聽多了讚美,選擇對聽多的話不屑一顧,那其中隱藏的真正的讚美也會被忽略,淪落為奉承,讓發自內心去讚美的人情何以堪?
喜歡喜鵲的人變少了,會是喜鵲願意看到的景象嗎?
它一直受人喜歡。
喜鵲是美好的象征,喜鵲是一定要開口的,而烏鴉,不用。
這個故事隻不過剛好是不討喜的烏鴉和狡猾的狐狸,想說誰的不是都可以,其實就算烏鴉沒有上當,也會被人說,它嘴裡的肉是偷來的。
錯就錯在它是烏鴉。
三國,紅樓,家裡沒有這樣的書,買一套太貴了,用我自己的錢買又舍不得,花光積蓄買回來也不見得愛看,畢竟以前有書籍展銷會,老爸買了一套盜版的三十六計,全是引經據典的內容,開始感興趣,看完了美人計也就沒再看了,關鍵是看盜版書,紙張不好,手會發黑,而且也不便宜。
為了寫讀後感而去買書,逼著自己看不願看的,還看不懂的東西,讀後感隻能是三個字,為什麼?
為什麼讀後感一定要寫三國,寫紅樓才會讓老師覺得厲害,才能拿獎呢?
我不奢望我的能被選上,但也不希望老師看到後的表情是欲說還休的失望,覺得我交上這樣一份作業是敷衍。
“我叫你們去寫讀後感,你怎麼寫了這麼一個,不是說你寫得不好。”老師的話我明白,因為我是差班裡的好生,不能說得太過分,傷了我的自尊。
我也想寫名著的,可就算有了那些名著的書,我也看不下去。
小學的時候,規定要訂書。
大家都訂了,但書遲遲沒有發下來,過了一個學期還是沒有發,就在老師都淡忘這件事的時候,有學生家長找到學校裡,才讓老師把書錢退給我們。
退之前還和我們說了:“書已經在印了,要退的就退,不退的就再等一等,馬上就能拿到課外書了,過幾天要寫讀後感正好可以看新買來的課外書。”
需要這麼趕嗎?
早乾嘛去了?印個書要這麼麻煩?就這點功夫,我們家自己都印出來了。
不過,迫於要寫讀後感,家中無書可看的無奈,我和妹妹買了一本《駱駝祥子》。
這本越看越氣憤,看了一半就丟下不看了,祥子的命運注定是悲慘的,結局不是我想看到的。
我想看到的美好的結局就算真的存在,也隻能是虛假的。
寫駱駝祥子的讀後感,為祥子鳴不平又能有什麼用?
改寫駱駝祥子的結局,給他一個美好的結局,不過是我們自認為的美好,先前所遭遇的不幸永遠在祥子心中。
我們一群小學生都還沒經曆過社會的毒打就替祥子說話,這樣的同情和憐憫顯得太過幼稚。
這個世上,像祥子的人還有很多,而我們會去同情憐憫他們嗎?
嘴上說說的話,實際上根本不會去做,我最討厭這種光說不做的人,老師讓他們上台演講的時候,他們抬頭挺胸,一副朝氣蓬勃的樣子,朗讀時字正腔圓,聲情並茂,我聽著聽著就走神。
他們寫的東西,我好像還在彆的地方看到過,電腦上有很多,有學生指出來了,老師也不管不顧。
對了。
小學的時候,大家還喜歡寫一樣東西,更喜歡紅樓裡的薛寶釵,還是林黛玉?
到了初中還是如此。
我一度以為紅樓夢就是講她們和賈寶玉之間的愛情故事,但從語文課本的節選內容來看,這隻是冰山一角。
讀後感都是一上來先介紹一下這本名著是誰寫的,大概寫了些什麼,再說喜歡裡麵的誰,為什麼喜歡,具體選擇一些名著中的片段來加以說明。
基本都是這個套路。
我也是。
畢竟是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
真是屬於讀完之後感受到的東西,寥寥無幾,明明一句話就可以說完了。
“我喜歡這本書裡的誰誰誰,因為他怎麼怎麼樣。”
那他會怎麼怎麼樣,是因為什麼呢?更深層次的東西,一點也沒寫,我自己寫不出來,就想看看他們是怎麼寫的,結果他們也不會寫,能寫出來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已經令人刮目相看了。
而我的狐狸和烏鴉太幼稚了。
沒等回家,我就把我的讀後感撕碎扔進了垃圾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