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青壯沒有人開口,他們隻是一臉戒備的看著謝餘等人。
“怎麼?你們這村子沒有能做主的人嗎?”
謝餘有些不耐煩了。
但是想想,以後這些人都是自己的封地人口,他又按捺住了脾氣。
就在此時,一個老人來到了這群青壯的後邊,然後開口道:“讓開!”
人群分開,老人走到謝餘麵前問道:“這位……軍爺,請問您帶人來我們孫家莊,可有什麼事嗎?”
“你是村正?”謝餘看著老人,最後掏出了自己的封地文書,“我是當今陛下新封的甫城男爵。以孫家莊為中心,方圓十裡以後便是我的封地了。這裡有知縣新簽的封地文書,你可以看看!”
村正愣了一下,最後緊走兩步,一臉恭敬的接過了文書。
檢查一番後,村正又把文書遞還給了謝餘。
“原來是大老爺……”再和謝餘說話時,村正臉上的態度已經從剛開始的戒備,轉為敬畏了。
確認了謝餘的身份後,村正又讓那些青壯放下手中“武器”。
接下來村正給謝餘介紹起村子的情況。
孫家莊一共有六百七十戶,平均一戶六丁,一共有四千二十五口人。
村正叫孫守義,算是孫家莊的族老了。
這裡所有人都以耕種為主。每一戶平均耕種十五畝田。
一共差不多有一萬多畝地。
謝餘的封地方圓十裡,按照田畝麵積來算,差不多是三萬七千多畝。
但是真正能耕種的,也就是孫家莊這些農戶們耕種的一萬多畝良田了。
若是孫家莊的這些農戶,以後全都給謝餘交租的話,那謝餘現在便可以躺平了。
但實際情況真能如此嗎?
當謝餘問起村正那佃租的事情時,村正的臉上露出了為難的表情。
“大老爺,倒不是小的們不願意交。實在是這些租子,早早便已經交出去過了。我們耕種的這些田畝,都不是張家莊所有。這些田畝,全都是僧產!”
僧產?
謝餘愣住了。
等村正詳細介紹完這張家村以及周邊的情況後,謝餘才明白,自己算是被知縣何光耀給坑了。
何光耀給謝餘劃的這塊封地,竟然都是僧產!
所謂僧產,其實就是和尚們的產業!
而這僧產也是當今大雍朝一個積重難返的大問題!
當年太祖皇帝建立大雍之前,曾在某個寺中當過一段時間和尚。
所以後來太祖皇帝起事,也常常自詡某位羅漢佛陀轉世。
等太祖皇帝建立大雍朝後,這佛家也被推崇起來。
當和尚不僅不用交稅,而且朝廷還給補貼……
之後幾任皇帝,也同樣推崇佛教,一遇到什麼需要慶祝的事兒了,就喜歡賞賜這些寺廟土地。
而這些被賞賜的土地,就成了僧產。
屬於僧產的田畝,是不用給大雍朝上稅的。
租種僧產的佃戶隻需要給所屬寺院繳納租子即可。
當然了,這些寺院本就不愁吃喝,所以在收租一事上,也要體現佛愛世人的博愛胸懷來。
因此他們收的租金,往往比官定或者說是某些地主定的租金要低一成。
久而久之,有人又打起了這一成低租金的主意。他們主動把土地“賣”給寺院,讓自己的田產變成僧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