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 19 章(1 / 2)

019

興奮了一晚上的喬知舒,第二天太陽曬屁股了才睜眼。床上隻有自己一人了,他急急忙忙穿衣跑出去。

盛堯坐在院子裡拿一把鐮刀給葛根削皮,看見他出來踢了一張小板凳在自己身邊,喚人過去坐。

孫老爺子端著茶杯也坐在一旁,笑得溫和,“睡好了沒有?小喬兒。”

喬知舒連連點頭,啞著嗓子乖乖軟軟的,“外公,外婆,我睡好啦。”

孫奶奶笑著起身回了屋,不一會兒拿了一件小襖子出來,給喬知舒披上了。

“在山上,早上夜裡一樣冷,莫凍著了。”

短短的一天,喬知舒在孫家被當成親生孫子一樣,長輩疼他,平輩友善。在這裡,孫家上下時刻都在告訴他,他和他們是平等的。

孫老爺喝完茶,也寶貝夠了外孫,起身道:“我去把你舅叫起來,晚了趕不上新鮮肉。”

二老都走開了,喬知舒才湊到盛堯耳邊, “哥哥,我不是起最晚的呐?”

盛堯撕了一塊葛根,喂給喬知舒,“你勝哥能睡到日上三竿。”

喬知舒咬著葛根隻扯下一點兒,剩下的盛堯也沒嫌棄,喂自己嘴裡了。

“哥哥,全削了吃不完。”

“那你使勁吃。”

喬知舒呆住,“我……我吃不下。”

盛堯大笑,“那做成葛根粉,和藕粉一樣吃。”

喬知舒想起離開盛家的時候,他幫著盛雪姐姐做荸薺粉,葛根也可以用來做粉嗎?他又興奮起來,“我會做粉!”

看喬知舒躍躍欲試的樣子,盛堯很願意讓他上手。

隻是在喬知舒提出將葛根剁成小塊,然後用石磨磨成漿的時候,盛堯才適當提議用大石臼砸成渣更方便,因為葛根沒有水分。

喬知舒當然是聽哥哥的,砸完葛根,後麵的工序,盛堯就全聽他的了。他倆一起用水洗砸完後的葛根渣滓,洗出來的水就過濾出來沉澱,第一遍沉澱出來的葛根粉是褐色的,所以又加水洗了一遍,過濾出第二遍水再沉澱一夜,最後曬葛根粉的時候,粉末雪白細膩。

孫家上下見了都要誇一遍喬知舒,才八歲就能製作葛根粉了。

把喬知舒高興的夜裡不知道怎麼拱人好了,就是睡不著,就是覺得太高興了,他太喜歡孫家了。

有了這個鋪墊,盛堯說出喬知舒想做發糕的時候,孫家極力支持和鼓勵,肥肉管夠,放手做就是!

***

於是第三日,喬知舒進了孫家廚房,嘗試製作發糕。

盛堯則跟著小舅去采冬茶了。

舅娘陶氏也在廚房,她在切乾棗碎,一邊看著小不點兩隻手搓揉肥肉,也就是豬板油。

她好奇發問:“喬兒啊,發糕是跟誰學的呢?”

喬知舒站在小板凳上,鍋底有餘溫,他借著這個餘溫兩手搓揉綿軟滑膩的肥肉。

“蒸糕跟姐姐學的,發糕聽哥哥說的。”喬知舒老老實實回答,給盛雪幫忙所以有了一些啟發,然後盛堯見多識廣,給他說了一下聽來的發糕做法,他自己結合了一下。

豬板油被揉成米粒油,再倒白糖進去繼續揉,糖揉化了最後加酒糟。

這時候的江南人常用酒釀來發酵麵粉。

看到這裡,陶氏相信喬知舒是真的能做發糕了,她先表示驚訝:“你這孩子,還知道用酒糟發麵,行了,剩下的怎麼做你說就是,舅娘來揉,舅娘力氣大。”

喬知舒讓舅娘把事先磨好的米粉倒入鍋內,一起和成麵糊。陶氏動作麻利,迅速和好了麵糊,和喬知舒一起給蒸籠鋪粽葉,粽葉也是農家人每年都會收集的。

鋪好粽葉,倒入淺淺一層麵糊,再讓它自己餳發半個時辰,從一層底發到滿滿一蒸籠,蒸熟之後就得到了白白胖胖,鬆鬆軟軟的發糕了。

喬知舒做的或許不是正宗的龍遊發糕,但是吃起來真如盛堯說的‘糯而不粘,甜而不膩’。

第一個品嘗的是孫老太太,她是地道的江南女子,讀過一些書,聽過不少故事。她說:“這發糕用我們江南話來念,叫福糕,所以有一種說法,這糕發的好,家就能發,我們老孫家有福咯。”

舅娘陶氏愛誇孩子,“喬兒是帶福之人。”

……

喬知舒端著碗發糕,腰間挎著小竹簍,快樂地像林中的鳥兒,他奔出院子順著山路往下跑,一口氣跑到茶田,大聲呼喚:“哥哥!”

盛堯頂著秋天的太陽,彎腰采茶,聽到叫聲起身衝小家夥招了招手。

等喬知舒走到麵前了,他看著遞來的碗,碗裡的發糕色澤晶亮如玉,切麵孔細如針,粽葉清香撲鼻。

“這是什麼?”盛堯明知故問。

喬知舒靦腆一笑,答非所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盛堯挑了挑眉,這首‘教子詩’竟然被喬知舒運用到衣食方麵,八歲孩子的見解還真是讓人摸不著頭緒。

但是值得表揚,“同州府賣的相差無幾。”

“那哥哥你嘗嘗,味道一樣不?”喬知舒看哥哥手上有茶汁和灰,便自己上手揪了一塊發糕,踮腳喂去盛堯嘴邊,然後兩眼亮晶晶,迫不及待要聽到哥哥的回答了。

“一模一樣。”盛堯吃完回答。

這個答案最適合喬知舒了,說比外麵賣的好吃,敏感的小家夥隻當哥哥哄自己。但若一模一樣,那他可就要挺起小胸脯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