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差彆真的很大。
那天除夕,薑甜甜去找妹妹,兩人站在一起,就是最鮮明的對比。
薑甜甜雖然這幾年也不好過,可依然拿著30多塊錢的工資,吃著定量糧,每個月的糖、肉、油等副食份額也沒有減少過,雖然依然滿足不了日常身體所需,可相比農村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回,也要強得多。
而且她在供銷社門市部上班,儘管要經常搬搬抬抬,可終究風吹不著、雨淋不著,氣色比薑麗麗好多了,皮膚也是符合她年紀的白皙細嫩。
也就是薑麗麗跟著陳凡補了近一年,吃了不少油水,整個人稍微豐盈了一些,氣色也好了很多。
如今除了因為時間太短、手上還有些許沒來得及蛻掉的繭子,以及習慣性的低頭、不敢與人說話,其他方麵與薑甜甜幾乎相差無幾。
否則的話,把一年前的兩個人放在一起,是個人都會認為陳老師喜歡的是姐姐,而不是妹妹。
到了現在翻案後,好嘛,演都不演了,明明陳老師打電話找的是姐姐,結果妹妹先跑出去。
小同誌遺憾地暗暗歎了口氣,心裡想著,當年去盧家灣下鄉的怎麼不是自己呢?
兩姐妹走到有電話機的辦公室,薑甜甜拿起電話,放在妹妹耳邊。
薑麗麗頓時一驚,本能地看向旁邊,意思很明顯,有那麼多外人在呢!
可是薑甜甜卻將電話按在她耳朵上,對著她擠眉弄眼,又說了一遍,“?接。”
薑麗麗這才反應過來,家裡沒事了,她可以正大光明地接小凡的電話。
隨即對著姐姐笑了笑,雙手顫抖地捧著話筒,又本能地側過身子背對著其他人,小聲說道,“喂,是小凡嗎?”
陳凡大馬金刀地坐在楊書記的椅子上,好不容易聽到話筒裡有聲音,立刻笑道,“是我。”
隨即乾咳一聲,“今天郵局來送信,小鶯他們的錄取通知書都送到了,你們的收到了嗎?”
薑麗麗聽到這話,兩隻眼睛立刻完成兩彎月牙,“我和姐姐都收到了,也是今天上午收到的。”
她說著看了一眼抱著自己的姐姐,繼續說道,“我們都是第一誌願錄取,姐姐是複旦大學中文專業,我是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專業。”
頓了一下,她又小聲說道,“今天教育處隻有我們兩個收到錄取通知書,聽左姐說,單位上其他幾個考生,有兩個沒有考上,考上的有三個,但都不是第一批次,隻有我們是第一批次。”
陳凡靠在椅背上,拿出一支煙叼在嘴裡,又掏出打火機點上,吐出一口煙霧,笑道,“恭喜你們啊。”
薑麗麗抿嘴笑了笑,說道,“還是要謝謝你,左姐說,本來我們的檔案投遞過去,兩所學校都發了家庭協查函,要求調查家庭背景,哪怕左姐親自給他們打電話做了說明,他們還是把我們的檔案放在一旁,沒有直接錄取。
是你寫的那篇文章見報之後,左姐又及時向他們反饋了棉紡廠的調查結果,他們才把我們的檔案重新拿回去,放到錄取名單裡麵。”
她說著還有些慶幸,“聽說有個考生找了關係,把檔案投給了複旦,要是我姐沒錄取,那個名額就是他的了,幸虧調查結果及時出來,招生老師才又把那人的檔案退回去,真的好險呀。”
陳凡眼睛微眯,還真有人撿便宜撿到自己頭上來了?
不過這事人家沒成功,他也不知道具體是誰,便隻能作罷。
隨即握著電話笑道,“這一次多虧了左姐幫忙,回頭你們得請她吃頓飯,好好感謝感謝。”
薑甜甜一直抱著妹妹的肩膀“偷聽”,聽到這話,立刻湊到話筒旁小聲說道,“我們當然要感謝,不過左姐也是看你的麵子才幫忙的。”
言下之意,單單她們兩個出麵去感謝,恐怕份量還不夠。
陳凡不假思索地說道,“後天他們要辦升學宴,我也要參加。大後天吧,大後天我再過來地委,和你們一起請左姐吃飯。”
薑甜甜臉上笑顏綻開,“好,那我來安排。”
陳凡,“嗯,另外再叫上周姐,她也沒少幫忙,要不然不會這麼順利。”
這些天他沒少聽說類似的事。
有些知青就是出於被寫舉報信、或者是人為阻擾,最終沒能順利進入考場。又或者是進了考場,後麵卻了無音訊,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連體檢名單裡也沒有,完全就是一頭霧水。
如果不是因為他自己危機意識強,什麼都做最壞的打算,提前將薑家姐妹運作到教育處去,有人幫忙打掩護,誰也不敢保證,這樣的事會不會落到她們頭上。
薑甜甜一口答應之後,又將話筒讓給了妹妹。
薑麗麗捂著話筒,想跟陳凡說點心裡話,可是又不好意思,便聊起了彆人,“小凡,小鶯她們考得怎麼樣呀?”
陳凡哈哈笑道,“都要辦升學宴了,當然考得很好啊。”
頓了一下,又詳細說道,“包括小娥,她們四個和你們一樣,都是第一誌願被錄取,盧家灣的其他學生也都差不多,隻有兩個人被調劑,不過也是好大學,沒有吃虧。
就連那些外地知青,聽說也有十幾個人被第一批次錄取,這一次啊,南湖公社出了大風頭咯!”
薑麗麗聽到這話,心裡也很替她們開心,無論如何,她在盧家灣這幾年,終究沒有被村裡人欺負,反而還得到不少幫助,這些她都會記在心裡。
倒是旁邊薑甜甜聽完陳凡的話,忽然想到一件事,又將話筒拿在手裡,用手遮住嘴巴,小聲說道,“小凡,我聽說一件事,跟你說一下。”
陳凡微微一愣,這麼神秘的嗎?當即問道,“什麼事?”
薑甜甜,“我聽左姐說,今年還有一批知青要下鄉,本來都是要就近安排的,可是聽說,有些人想去盧家灣插隊,也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影響?”
來盧家灣插隊?
陳凡頓時愣住,這都78了,還來?
他卻不知道,彆說78年,全國最後一批知青下鄉,已經是79年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