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隊部所在的這套三進大宅院,是解放前盧家人建造的民居,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點。
青磚黑瓦做料,牆體高大,方便通風散熱,屋頂斜度很高,這是為了方便下雨天傾瀉雨水。
進院第一排是三間正房,中間是明堂,民間稱為堂屋,左右有兩間側房,可以作為接待使用。
從堂屋的掩壁後麵穿過去,便是一座小院。
小院左右各有兩排廂房,後麵有一座下磚上木結構的兩層小樓。
小院四周被房子圍著,又被稱為天井。下雨的時候,四周房子屋簷內側的雨水都落到中間的天井裡麵,這種便是江南常見的“四水歸堂”局。
穿過兩層小樓,後麵還有一座帶小花園的繡樓,也是兩層小樓,卻沒有廂房。
這一整套民居說不上恢弘大氣,倒也格局分明,隻是沒有太多的雕梁畫棟,顯得相對樸實。
另外,原本青磚黑瓦的房子被大片刷白,寫著一行行紅色的標語,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倒也異常和諧。
整座宅院坐北朝南,被一堵高高的院牆包圍,院牆西邊外二三十米處又栽種了一排高大的樟樹,這樣便可以隔絕不遠處河堤上行人的目光。
在大院東邊兩米多高的坡下麵,便是剛才陳凡開展集體教學的池塘。
圍繞池塘鋪著一條約十米寬的青石板路,石板路邊還有十幾間青磚大瓦房,但都隻是普通的單宅,而且都沒有圍院子,推開門就是水塘。
這一圈青磚房,便是以前盧家族人的居住區。
隻是如今大宅院變成了盧家灣大隊部,以前的盧家民居,也在當年土改的時候,被分發給貧苦的村民,現在自然是社員的家。
穿過池塘往東,是一長條建在坡脊上的土牆茅草房。
再往外,則是大片的田野,也是剛才陳凡過來時走的路。
……
大隊部中院的西廂被改造成了廚房和餐廳,陳凡在裡麵鍋鏟飛舞,不一會兒便整出一大桌子好菜。
等最後一盤爆炒豬肝上桌,他才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笑著介紹,“紅燜甲魚、清燉甲魚、東北血腸、榨胡椒炒肥腸、爆炒豬心、爆炒腰花、爆炒豬肝、回鍋肉、豬肺湯,最後一盤炒白菜,齊活。”
張長江站起來,指著自己旁邊的位置,“來來來,陳師傅這裡坐。”
陳凡一看趕緊擺手,“這不行,我哪能坐主位。”
隨後看了看,指著門口的位置,“我坐這裡就好。”
說著就要去搬椅子,卻又被張文良拉住。
好一陣推讓,總算讓楊書記坐了主位,陳凡和朱師傅一左一右坐在他旁邊。然後依次是張長江、肖烈文、葉樹寶、張廣文、張文良和婦女隊長楊興秀,正好一桌9個人。
肖烈文看著這一大桌菜,咧著嘴笑道,“這可比過年還豐盛啊。”
朱師傅一邊點頭一邊說道,“關鍵是好多菜都沒吃過。”
他指著那盤榨胡椒炒肥腸,哈哈笑道,“你要不做這盤菜,我都不敢說你是這裡的人。這麼多菜,我就認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