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軼玨笑了,“祖父對我們這麼有信心?”
“當然!難道你沒信心?”蘇錦荀也笑了,這麼一說,確實顯得急切了些。
此次恩科皇上特準翰林院有品級的官員都參與了閱卷,因此閱卷的速度要比之前的考試都快了不少。
四月十五在保和殿進行複試,又是加班加點閱卷完畢。
皇上的急切群臣都看在眼中,一時間,眾臣心裡惴惴不安。
想到皇上約莫時看他們這張老臉厭煩了,急需尋找新秀。
就連蘇錦荀都在感歎,蘇軼昭這批考生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
不幸的是火災導致不少考生罹難,他們也要重新參加會試。
而幸運的則是,那些參加恩科的考生中良莠不齊,而之前被燒死的,卻大多都是新秀。
因為皇上的求賢若渴,也沒耽誤考試,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毋庸置疑,會試拔得頭籌的蘇軼昭輕鬆過了複試。
至於蘇軼玨,會試名次在三十七,還算在前列,過複試也是勝券在握的。
四月二十二,殿試。
殿試是最後一場了,即便是蘇軼昭,都鬆了口氣。
隻需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由禮部官員帶著考生們再入保和殿。
聽著官員點名,而後散卷、讚拜,最後行禮,蘇軼昭才落座。
之前朝廷殿試的策問大多都是時務策,畢竟就要入仕了,除了對朝政的理解之外,還得能分擔皇上所憂不是?
一共兩道題,蘇軼昭看向了第一題,這題目目測都有幾百字,而答題的要求居然要兩千字。
這是誰說殿試不難的?光是第一題的題目,就讓她看得眼暈。
“皇帝製曰:朕惟治古帝王大經大法,具在《周書·洪範》。其所以宰持萬化,統攝九籌,則建用皇極,備矣......”
答題用楷書,字寫得好壞十分重要,直接影響到成績。
因為皇上會隨心情抽取某位考生的卷子查看,若是一看這字兒一塌糊塗,那皇上還會有心思讀下去嗎?即便文章寫得再好,皇上也不會再多看一眼,畢竟選擇太多了。
尤其是蘇錦荀說過,皇上對一手好字尤其看重。就算平時讓翰林院的官員擬旨,也會挑字兒好的。
不過這一點倒也無需太擔心,畢竟蘇軼昭兄弟倆都是一手好字。
尤其是蘇軼昭,因為是會元,如無意外的話,她的試卷應該會在前十名之內。
最終名次定奪是由皇上欽點的,那前十名的文章,皇上必看。
蘇軼昭看著題目,立刻想到這一題出自《尚書·周書·洪範》。
這一篇的文章大意是說誰製定了治國安邦的規則,其一事關五行,其二是九種治國大法。
治國大法是上天給予的,古人敬畏上天和天命,認為沒有遵循規則,那統治者就不能長久。
整篇文章很長,大致意思就是這般。
而這一篇策問,也是圍繞著這篇文章,皇上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和作為,並提出疑問。
並且提出自己已經遵循規則去做了,且儘力做到最好,但難免有不足之處,何處不足,又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