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內閣風雨(1 / 2)

養個權相做夫君 十七緯 5138 字 10個月前

其實那樁舊案,不管是被告發的廷尉慕青易,還是告發人蘇悉,誰都沒能落個好下場。

慕青易被流放京北,偌大家族分崩離析;偏生他有個好友,正是當朝太師衛輕軒。當初滿朝文武皆信了慕青易是叛臣的同黨,唯有衛輕軒堅持不信,硬是在一天內連上了七份奏章,向先帝替慕家求情。先帝不允,仍舊是執意發落了慕家。

在慕家流放之後,衛輕軒提了勤龍杖上朝,逼著皇帝將因告發有功的蘇悉也貶謫到了南嶺。

朝中官員多多少少都有些紕漏,隻要用心查一查,沒幾個是乾淨的。蘇悉心知自己得罪了衛輕軒,落得個不好,加上有些隱秘陰私,沒吭聲,卷著鋪蓋去了南嶺。

蘇悉在南嶺待著,一待就是十五年,他去南嶺時就已經不年輕,這麼多年過去,早已老態龍鐘。南嶺氣候濕潤,到了那邊後身體多有不適,蘇悉這些年日子恐怕不比在京北的慕青易好過。他一直悶聲不響十幾年,都沒上認罪書,這回終於肯認,卻也得益於馬上要到的新科會試。

蘇悉兒子不爭氣,孫子卻個頂個的聰明。

他長孫才學不淺,說是滿腹經綸也不為過,本打算今年會試下場,結果,臨出門前,他親爹跟南嶺貴族起了爭執,一不小心打死了人。為了救親爹,長孫便認了這個過錯,被南嶺貴族關了起來,打算秋後問斬。蘇悉貶謫到南嶺,不過芝麻綠豆的小官,想救孫子也有心無力。趙秉信在這時候找上了他,以此為條件,隻要他認罪,便給他長孫活路。

蘇悉寫這封認罪書,晚了十五年。

然而此時造成的轟動,比起當年來一點都不小。

先帝時期的冤案,給了天啟帝好大一個難題,俗話說子不論父過,他若直白說是先帝的錯,難免落個不孝的名聲。

可若有冤不申,他如何做明君?

饒是這封認罪書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天啟帝卻遲遲沒下決議。

就在這時,衛輕軒又帶著勤龍杖進了一次宮。他上一次帶著勤龍杖入宮,科舉舞弊案浮出水麵,這一次動作自然不小。

因為他給天啟帝又送了一回福利。

當年慕家那出冤案,慕家蒙冤不假,先帝也是被蒙蔽的受害人。事情的起因不單單是蘇悉跟慕青易的私人過節,再是私人恩怨,兩人同在一個衙門也處了快十年,從前不動手,後來動手的時機未免太巧合。他們不過都是先帝後宮妃嬪爭寵的棋子而已。跟天啟帝不一樣的是,先帝的後宮非常熱鬨,除了皇後之外,宮裡還杵著許多宮妃,後宮的編製險些給占了個全。

女人一多是非就多,平雍二十八年,先帝納了慕青易的堂妹入宮,封為熙嬪。

熙嬪年十九,性子活潑,先帝對她極為寵愛,說是專房專寵都不為過。到平雍三十七年,九年時間,熙嬪為天啟帝生了四個孩子,其中有三個皇子,她自己的位分也從熙嬪一路攀升,被先帝封為慶妃。

慶妃如此得先帝寵愛,引起了宮裡其他女人的不滿,位於四妃之首的德妃對她最看不過眼。德妃出自黎家,宮裡熬了二十二年,才被先帝封妃,讓這麼個臉嫩的騎在頭上,不過幾年就跟她平起平坐,心裡氣憤,壓根咽不下這口氣。

然而彼時先帝對慶妃寵愛的程度,超乎眾人想象,半截身體入了土的先帝,甚至親自給慶妃選了皇陵宮室,將他陵寢裡最好風水的那一間留給了慶妃。

當時多少人都在說,要不是太子當得穩妥,保不齊先帝不會犯糊塗,讓慶妃年幼的兒子做太子。

盛寵不衰,要扳倒慶妃,想讓她被先帝厭惡已經不可能。

後宮裡的女人日子太閒,多的是時間琢磨怎麼害一個人,慶妃在朝中的仰仗便是兄長慕青易,隻要慕家倒了,且是因不可原諒的大罪倒下,哪怕先帝再寵愛慶妃,都不能不顧及前朝的壓力。隻要慶妃無寵,何愁滅不了這女人?

於是,德妃親手策劃,就有了蘇悉密告慕青易窩藏叛臣嶽繼光的詩集,意圖謀反的事情。

確也如同德妃所料,慕青易被定罪之後,慶妃失了仰仗,為了安撫前朝,先帝不得不降了她的位分。她的四個子女被宮中無後的妃嬪瓜分,無一掛她的名下。慶妃被禁足宮中,不到半年鬱鬱而終。而她死後沒多久,先帝傷心過度,跟著在平雍三十八年薨逝。

時隔十五年後,隨著黎文希倒台,蘇悉親筆上述認罪,這樁冤案終於浮出水麵。

要查證當年的事情,光憑蘇悉的認罪書不足以形成鐵證,好在先帝逝去後,天啟帝對他那些還活著的宮妃很好,都養在西宮裡安安逸逸的做太妃。德太妃因為仰仗自己的兄長黎文希,一直活得滋潤,她身邊的人也長命著,慎刑司將人拖去審訊,不到半日,全招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