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卓對於和梁孟鬆的見麵感到有些惋惜。
這種情緒倒並非沒達到預期,事實上,他這次見麵沒有設定什麼目標,隻是……眼睜睜看到一個如此優秀的技術領軍人物活生生的坐在麵前……
方卓多少能理解書上所寫那種“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欣喜了。
那一定是從心裡由衷而發的情緒。
不過,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隻要保持關切,早做準備,機會到來的時候就能有所施展。
再說了,挖不了徒弟,那不還有個師父呢麼?
等等中科大的消息再說。
7月20日,申城召開了全球半導體產業會議,諸多知名廠商都有出席,涉及IC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主機廠商等上下遊產業鏈,聲勢頗為浩蕩。
如此場景之下,方卓這樣一個仍在籌措階段的外行人沒有什麼存在感,隻默默的參會、聆聽、觀察,而他趁著這次會議接觸的台積電梁孟鬆則不同,備受國內外矚目。
作為率領團隊正麵擊敗英特爾的專家,他演講的半導體未來技術展望贏得了大家一致的掌聲。
這場會議召開三天,方卓出席了第一天,後麵兩天是由從廬州返回的邱慈雲帶人更加有目的的接觸了一些國外不同領域的廠商。
雖然項目資金、項目地點都還沒徹底定下來,但離開中芯的邱慈雲迸發出更多的工作熱情,當之無愧的接手項目推進工作,開始考慮設備的采購。
和方卓所想的不同,當初的中芯也是采購了很多二手設備,邱慈雲現在要做的不僅僅是尋找性價比高的設備,還要兼顧技術上的升級需求。
方卓有和邱慈雲討論過發展規劃,都認為廬州的生產線要穩打穩紮,不能盲目尋求複製擴張。
這其實也是邱慈雲在中芯主張的戰略,而方卓除了認同這位目前最值得依靠的專家夥伴之外,也考慮著中芯疑似遭遇狀況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會不會有更好的夥伴。
不過,不管將來如何,穩打穩紮都是當前最好的選擇。
三天會議開下來,邱慈雲出了一張長長的采購清單,但這還隻是生產線所需要的一部分。
而就在半導體產業會議閉幕的這天,還在項目籌措期、毫無存在感的方卓被隱晦的點了個名。
華虹副總裁薑琦曆作為申城本地的半導體企業也上台閉幕演講,他談及一個發生在華夏國內的現實問題,這部分被本地媒體總結為一個標題。
——《工程師在資本加持下的薪酬增長是否有利於行為的健康發展?》
這是來自華虹副總裁的一個詰問。
自邱慈雲離職,中芯國際一共有31名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選擇跟隨,最終確定下來的是24人。
這是邱慈雲的團隊,也是中芯的技術中堅。
隻是,這個聲勢遠不如當初張汝京在寶島的振臂一呼,除了張汝京本身更高的聲望,已經在申城耕耘的三年時光也是大部人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很多人都已經在申城娶妻生子,安家置業,這種情況下選擇跟隨邱慈雲去做一個前途未卜的項目實在不現實。
不過,邱慈雲到手的得力乾將雖然隻24位,但他已經對此有所預見,也沒有太失望。
沒預見的是……方卓揮舞著鈔票很快把這個數字膨脹到了92個人!
也就是說,純粹被方卓挖來的工程師就有68人,已經是自己團隊的將近3倍!
邱慈雲眼睜睜看著陣營疾速豐滿,一時間隻有一個感慨……這就是申城首富的行事作風嗎?有錢的感覺原來是這樣!
而這68人就是分彆來自國內大廠,儘管比不上張汝京當初帶回來的人才,確實也是國內有數,華虹、中芯、華晶(被華潤收購)都深受其害。
這波挖人跳槽是通過獵頭操作,按理說,薪酬待遇也要保密。
可是,邱慈雲他自己就很好奇,找機會問了個出自華虹的高級工程師,得到的答案是“2倍起步開始談”,也即,隻要人來,立即翻一番,按照不同級彆和標準還有上探空間。
如此也怪不得華虹他們著急了。
即便經過行政關係的乾預,方卓放緩了行動,華虹副總裁薑琦曆仍舊意難平,於是就有了閉幕式上的發言,有了對惡劣行徑的聲討。
邱慈雲是在現場聽到的內容,但他當時還沒反應過來,等到次日經人提醒看到報道才猛然有種“哦對,我不是中芯的,我是那個被批評的”感覺。
他因為要參與投資機構的會議,沒有立即回廬州,也就順便和方卓聊了聊這個事。
方卓有點奇怪:“這怎麼了?”
“行業評價可能不太……不太好。”邱慈雲第一次和方卓共事,說話比較謹慎,“華虹的關係比較硬。”
“我們和華虹他們本來就是競爭對手。”方卓笑道,“要怎麼解讀這個呢?一個華虹副總的發言會影響我們的設備采購還是怎麼著?”
他繼續說道:“不用過度解讀,關係硬不硬不是用在這裡的,當成一次普通的同行輿論攻擊就好,放心吧,這事我讓彆人來處理。”
邱慈雲有些好奇方總的回應會是什麼樣。
很快,新浪網站發布了一則由主筆徐長倫操刀的社評。
——《為什麼國資背景的半導體企業在現階段無法取得成功?》
為什麼呢?
這裡有很複雜的因素。
其中一條很重要的就在於國資背景太濃會讓國外的設備采購很難。
可是,也不僅僅如此,國資主導的企業習慣性的既有計劃經濟的弊端,也有市場經濟的短處,再加上,某些人事層麵的身份認知問題……
於是,這種由國資主導的嘗試可以說是失敗了。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按照新浪主筆徐長倫對半導體行業不太願意透露姓名的方總采訪,“既要有政策引導,也要積極發展產業配套,我們得改善產業發展環境,也得擁有國際化的視野和市場化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