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原著在連載的時候,用的就是這招啊。】
【我覺得這一招挺溜的,直接把電影和現實對接起來了,讓人感覺就好像這個故事在現實中真實發生了一樣。】
……
第二天早上張重醒來之後,陳青就告訴了他網上關於電影結局的爭論。
張重一點都不意外,文錦江選擇了這樣的結局形式,肯定會引發現在這種情況。事實上,文錦江這是走了一步險棋,如果觀眾們吃他這一套,這個結局自然會為電影增色,而且還能突出這部電影的與眾不同,畢竟之前沒人這樣乾過。
但是如果觀眾們不吃這一套,那麼電影的結局就會被人詬病。
現在網上有些聲音,就說文錦江太過狂妄自大,不把觀眾放在眼裡。
雖然這是一小撮人的評論,不過是否會發酵成不可收拾的地步,張重也不確定,所以他決定幫一幫文錦江。
就在中午的時候,張重的微語也發布了一條動態。
是一篇長動態,總共五千多字。
“關於元敘述以及元敘述的拓展表現。”
元敘述是一種文本形式,也是一種寫作手段。一般的家,都會儘量掩蓋寫故事的虛構痕跡,儘量讓讀者覺得故事是真的,說白點就是代入感。
但是元敘述卻反其道而行,作者會在作品中暴露虛構的痕跡,讓讀者知道作者是在虛構故事。
一般情況,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選擇加一點現實進去,比如《堂吉訶德》的第二部中,作者安排堂吉訶德參觀印刷廠,發現一部盜版的《堂吉訶德》。又比如《蘇菲的世界》中,蘇菲在書架上發現了一本《蘇菲的世界》。
而這次《十個印第安小男孩》電影在結局中很顯然也加入了現實的元素,就是那個拖網漁船主的賬號,但是起到的作用卻截然不同,觀眾們不僅僅沒有因此加深“電影是假的”這種想法,反而因為電影結局跟現實連接到一起,所以產生了一種“電影是現實”的錯覺。
這就是張重在這篇長動態裡麵探討的“元敘述以及元敘述的拓展表現”。
這篇動態一出來,網友們紛紛拜服。
【wdm,這就是文人麼?為什麼他說的我一句也沒看懂。】
【咳咳,雖然沒看懂,但還是感覺好厲害。】
【看懂是看懂了,但是關於元敘述還是有些模糊。】
【原來文導用了這麼高深的敘述手法麼?】
【我原本就覺得這結局妙啊,看來我還是有藝術細胞的。】
【大佬還是大佬啊。】
【用電影普及文學理論,跪了跪了。】
【這樣看,確實是這麼回事啊。】
【文學專業學生表示,一個字,服。】
【我們老師剛剛講過元語言敘述啊,沒想到張老師又給我上了一課,感覺聽懂了。】
【建議你們看看張老師的公開課《談文學》,看過之後,你會回來感謝我的。】
【這麼有逼格的麼?愛了愛了。】
奶爸大文豪.,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