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十八章(1 / 2)

人群在這一瞬間陷入了死寂。文士們齊齊瞪著眼睛,愣愣地注視著宴會正中心的年輕人。

一襲青衣,長身而立。

他垂著眼睛,輕抿嘴唇。鴉羽般濃稠的睫毛,在如玉質溫潤的臉頰上投下一片沉默的陰影。

從方才被眾人圍攻開始,他便沒有在說話。仿佛這一切的指責與攻訐,都是無足輕重的鴻毛。

但其實並非如此。

若仔細看去,他臉上似悲似愴,竟是滿麵苦澀難言。他倔強筆直的脊背似被氣到細細顫抖,廣袖之下的手掌也似已攥緊成拳。

他在竭力克製他心中的憤怒與悲傷!

眾人心下一滯,忽然意識到眼前被千夫所指之人,其實不過隻是一個剛及冠的,長相俊美的年輕人罷了。

有人難以置信地重複了一句:“勸說陛下親政之人,當真是你?”

糜荏抬眸看向詢問之人。他的眸色清正,讓人下意識生出些許好感與信服之意:“在下若說‘是’,諸位可還願相信?”

有人問:“你為何買官?”

又有人問:“你為何不早說?”

還有人問:“你為何一來便交好十常侍?”

眾人七嘴八舌,一下子就問了好些問題。

糜荏自嘲一笑:“為何買官?因為在下出身商賈之家,又遠在徐州朐縣,即便有心亦是無力矣。”

至於其餘幾個問題,他沒有再回答。

他當然不是答不出來,而是故意沒有答。因為有的時候,適當的留白比費儘口舌的解釋更得人心。

——人人都會腦補。

就好像他將《諫逐客書》贈與荀爽,於是荀爽相信他並非是為霍亂超綱而來。與他交好的陳耽與楊賜潛移默化也跟著轉換了態度,覺得他背負良多,想要隆重地將他介紹給清流文士圈。

他們會想:

倘若糜荏不是他們以為的佞幸,那他究竟是怎樣的人?他是為了勸說天子而來嗎?那他為何不能走正當途徑,卻要買官……哦,他是商賈,正當途徑他走不到這一步。

買官,自是不得已而為之。

那他為何不在入京時告知眾人?難道他擺出證據、給出解釋過後,我們還會如現在這般看輕他?不

,這不是文人風骨所在,我決計不會犯這等錯誤,我所敬重的幾位德高望重的先賢也決計不會。

隻是我願意相信,我身旁之人呢?

譬如李仲文。明明糜荏已證明他的才學、能力遠勝於李仲文,他卻不依不饒地挑釁、諷刺糜荏。

因而糜荏這般不願將目的宣之於口,似乎也能理解。

至於為何一來就交好十常侍?好像是他們先將糜荏隔離開來,糜荏除了十常侍,亦無能交好之人。

……

文士們思考著,齊齊陷入了沉默。

他們慣來不惜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糜荏。畢竟這人來路不正,居心不明。可一旦糜荏能證明他的目的與他們是一致的,並且付諸於行動,甚至做的比他們更好,他們又下意識將糜荏捧到一個旁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正如他在與李仲文比試時所說,他們素不相識,真的僅憑買官一事便判他終生有罪嗎?

那麼又該如何評判他勸說天子親政一事?倘若是將功贖過,那麼此時的糜荏,究竟是過大於功,還是功高於過?

不少人的麵上慢慢浮現出羞愧神色。

他們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人非聖人,隻從一時的對錯來評判一個人,未免狹隘。

文士們的臉上青紅相間,他們僵在原地,都是臉紅脖子粗的模樣。

糜荏緩緩歎了口氣。

他躬身向眾人行了一個大禮,而後苦澀道:“今日是諸位相聚商議大事之日……是在下打擾了,還請諸位海涵。”

說完這句話,他起身就要離去。

四下原是寂靜不已,這句話便如一滴水落入了滾滾油湯,激的文士們徹底清醒。

有人喊道:“糜長史留步!”

見糜荏住步回頭,他又道:“長史高義,今日該走的不是您,該走的明明是在下!”語罷就要伏身大拜。

糜荏忙托著他的雙手不讓他拜下去:“先生如此大禮,實在折煞晚輩!”

旁人卻像是被這一來一往的對答觸動到了,竟都隨之大拜道:“糜長史高義啊!此乃我等大錯,還請糜長史原諒我等!”

糜荏的目光掃過眾人。

看得出來,起先拜下去的十餘人麵上覆著濃厚的愧疚與自責,是真的在反省自己的偏見;至於後麵拜下去的,

大多數人未必覺得自己錯了,而是隨波逐流與惺惺作態。

不過收獲這些愧疚足夠了——這些人的簇擁者極多,是真正高風亮節之人。

糜荏的麵上滿是動容。他微紅了眼眶,也對著眾人大拜道:“諸位先生不必行此大禮,晚輩當真受之有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