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彆》是白居易的成名詩作,寫這首詩時,白居易才十六歲。
而說到這首詩,就不得不說顧況與白居易之間的一個故事。
貞元三年,年輕的白居易初到京城,拿著自己的詩作去拜訪,當時已是大詩人的顧況,詩作的第一篇便是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彆》。
顧況在看白居易的詩之前,先是看到了白居易的名字,便打趣道:“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意思是說,京城的米價太貴,想要在這裡住下,可不容易。
而後開始看白居易的詩,第一篇便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儘,春風吹又生。”
看到這首詩,顧況又連連感歎,說,“道得個語,居即易亦。”
意思是說,能寫出如此的詩句,在這裡住下,又有什麼難的呢?
白居易因此名聲大振,開啟了一代偉大詩人的絢麗篇章。
而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彆》,也成為了傳之千古的絕唱。
現在,李凡把這首詩的前四句帶到了這個世界,相信這首小詩也能夠成為這個世界的千古絕唱。
無數的家長們看到李凡的這第三首小詩,自然又一番讚歎連連。
這首詩在用詞用字上,同樣十分的淺顯易懂,任誰都看得懂,簡單但又絕不平凡。
野草是一種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生生不息,一句“一歲一枯榮”,簡簡單單幾個字韻味生動的,便展現出了野草春榮秋枯的生命循壞。
“野火燒不儘,春風吹又生。”野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儘,鋤不絕的,隻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便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
這裡卻不說“斬不儘,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儘”,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
而之所以要如此強調毀滅的力量,以及毀滅的痛苦,是為後麵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進行鋪墊。
烈火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儘,然而就算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複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笑麵火的淩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字字含真情,語語有餘味,可謂絕唱。
所有的家長們無不搖頭晃腦,吟誦出聲,越讀越是覺得韻味無窮,還有一種哲理蘊含其中。
這種簡單而又韻味無窮,還蘊含著某種哲理的詩,讓孩子們學習和掌握,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
無數的家長們感慨連連。
“又是一首適合孩子們學習的,極好的詩!如果我小的時候能讀到這樣的詩,說不定便會激發我對詩詞產生強烈的興趣。現在,我或許已經是一名有名的大詩人了。”
“你還彆說,還真是有這種可能的,這樣的詩如果能夠早出現十幾、二十年,現在或許會多出不少的大詩人。我們小的時候也學習詩,但那些詩實在是難以讓小小的我們,對詩詞產生多大的興趣。”
“小時候學過的詩,我倒是還記得,和李凡先生的這幾首詩比起來,差距實在是太大太大了。我們小時候就學習那樣的詩,現在想起來還真是可憐。”
“所以說,現在的適齡孩子們,以及以後的孩子們,都是極為幸福的。”
“……”
……
家長們在感慨,韓忠、白易、柳元三位大詩人也同樣在感慨。對於李凡的詩才,他們實在是不知道該怎樣評價了。
對於李凡來說,寫出一首好詩,似乎就像是喝水走路一樣簡單,這要怎麼評價?應該說點什麼?
……
李凡這一次一共寫了七首古詩,除了前麵三首之外,還有第四首《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第五首《畫雞》。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生平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第六首《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第七首《宿新市徐公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