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足以讓清河郡的百姓高興了,尤其是農人們,他們很多都聽說了崔家種出來了“福種”,能讓小麥畝產提高一倍,各地地方官也都派人打聽具體“換種”的事。
崔家表示清河郡的百姓第一年的“福種”的兌換等量即可,也就是說你拿一斤麥子就可以換一斤種子,崔氏發出消息,每個縣或者鎮可以派幾個代表過來換,因為要限量所以得帶著可以證明身份的文書。
一時之間東武城熱鬨了起來,清河郡各地得到消息的都派了人過來,甚至有幾個縣是地方官親自帶著農人代表過來換種。
漸漸的整個桐州也傳遍了,崔氏放出消息,今年種植不多,得等明年才能給外地的人換種,但外地換種的條件卻不能和本地人一樣了就按照正常換種的比例兌換,這也算給同鄉的福利。
崔氏在換種時把崔教授傳授的耕種方法也傳了出去,並且表示耕種“福種”的農人明年可以自由跟彆人換種,這樣能更快擴大推廣範圍。
一時之間崔氏“仁善”的名聲在清河乃至桐州達到了新高度,百姓原本對世家的畏懼,都添上了幾分真心的敬意。
崔氏耕種發現了“福種”這是於國於民的大好事,清河郡郡守親自來拜訪崔教授,話裡話外都是要上報朝廷給崔氏請功。
當然了這也是算他的政績,可惜崔氏名望地位都不是他擺布的,不然可操作空間更大。
崔氏大祖房都挺滿意,年前損失的名聲不但回來了,還更勝一層,得到升官的族人也算是增強了族裡的政治力量。
崔教授對於“請功”壓根不在意,如果可能他甚至都隻想悄咪咪推廣,但這個年代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說法,所以郡守要上報他也樂得省事兒。
崔氏小麥“福種”畝產達到二百斤,這在長安的政治圈兒引起了一小波轟動。
長安的大多數權貴們對於一畝地產多少糧食其實是不清楚的,他們驚奇的是崔清這老小子真回家種地了?還種出來了名堂?
而另一部分了解民生的例如長公主和皇帝陛下,他們考量的就多了。
長公主更加惋惜沒有把崔氏握在手裡,這件事對提高她的“民意”支持度有著大大的好處,而皇帝除了高興,更多是慶幸這事兒沒便宜他小姑姑。
最近太子參政,朝堂裡出現了更多派係,外戚們看皇帝太軟弱,有一部分開始投靠外來的“皇帝”了。
崔氏送到長安的三千斤“福種”怎麼安排,很多人的意見不同,最後長公主拍板都交給皇莊的農人,等明年收獲更多再向各地推廣。
另外一件事就是,進獻“福種”這種事應該賞賜的,但人家崔清提前說了,他一門心思種地讀書,不接受加官進爵。
最後經過運作下來,崔氏得到了個“耕讀傳家”的樓牌,外加崔氏幾個地方官兒升了一級。
對於這些虛名崔教授雖然不怎麼在意,但這對於推廣他的種子確實有幫助,等過幾年循序漸進的“提高產量”,他的“神農六號”也許就能在整個北方推廣了。
時知幫著收完小麥後就沒在管換種的事,夏天的那批花提煉的精油質量比春天要好,時知囤了起來,打算進行“饑餓營銷”,過幾年這花都可能收不上來多少了。
到了秋天油料作物收上來了,時知讓人用產出的次等品精油混合著做出了精油香皂,這批香皂特意做成了十二花卉的形狀,孩童巴掌大小,看著就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