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到底是做出來了, 雖然沒現代吃的那麼蓬鬆,但也很是軟綿細膩,蜂蜜替代了白糖沒那麼甜卻似乎更細膩了, 就連不怎麼吃甜食的崔教授都忍不住多吃了兩塊。
鑒於最近為了自己的口服之欲,把全府上下弄得人仰馬翻,時知深刻反思了自己是不是太閒了,所以她愉快的決定還是多設計幾個玻璃器皿的花樣, 要不這次弄個鑲玻璃屏風出來?
最主要的是阿秋給時知報本月的賬單後她心疼的睡不著了, 點心好吃但花錢也好多, 這個月開銷幾乎是上個月兩倍,必須得掙回來!
時知的“美食研發”熱情最終被賬本澆滅了, 但已經研製出來的點心沒有不吃的道理,為了實現“點心自由”, 她設計玻璃用具款式更認真了。
所以消費才是創造財富的原動力吧?反正時知覺得她掙錢的心還是很火熱的。
今年試驗田的棉花對照組分彆種了兩畝,本土棉花種子畝產百斤, 農科院種子畝產四百斤, 對比結果大體在預料之中。
崔教授把數據記錄下後, 就讓人把收獲的棉花去籽, 籽保存下來研究棉花交給了時知分配。
這個時代的人還不知道總棉花禦寒,有錢人用皮毛, 普通人家用木棉或者層層疊加的厚布衣。
清河的冬日不算很冷, 除了深冬降溫的時候都穿不住皮毛大氅, 四畝地一共收了一千來斤棉花,崔家每個人都分顯然不現實。
時知想了想, 她打算把棉花先顧著貓耳山那邊, 住在深山裡本來就比外麵冷, 他們那裡物資運輸不方便, 一旦下雪出不來不說,環境會更冷了。
趁著秋天把棉花做成棉衣棉被,冬天也就沒那麼難熬了。
時知讓針線房的人做了上百條棉被,然後又做了上百身棉袍,做完後都運到了碉堡內的倉庫裡,這是新建成的倉庫還沒怎麼用,碉堡如今進入完工期,很快就要全部修完了。
同時讓人送信給貓耳山附近的暗樁,讓他們給白雀等人留口信,派些人回來取過冬的物資。
莊園內族人的搬遷也都搬完了,如今除了施工的人就隻有負責安全的護院兵勇了。
時知挑了個好天兒去了趟莊園,看了半天碉堡的工事,感覺自己的錢真的沒白花,防禦性功能性都讓她滿意。
她這次是決定要在入冬前去趟貓耳山的,除了去再具體做一番規劃外,她突然想起來一樣東西可以禦寒,所以想務必趕在竣工前過去一趟。
自從來到這個世界,時知的生活其實算是安逸,崔氏早就脫離溫飽線很遠,所以她很多事也想不到。
比如如今這個世界冬天普通人是怎麼禦寒的?
崔氏有地暖,總不能所有人都用得起吧?清河還好像長安那種冬天冷死人的地方,百姓們又是怎麼度過的?
時知有些慚愧,她也是看到棉花才想起這個問題,畢竟在現代她家庭條件也很優渥,她很難去主動想到貧困生活是怎麼度過的。
前幾天她問過阿勤阿學她們才知道,這個世界北方竟然還沒有普及火炕,冬天有條件的人家有火牆而窮人是靠在火盆裡點木柴度過,如果冬天太冷很多人家就會凍死人。
崔家的北方莊子都是有火牆還有爐子,但大部分窮人家屋子都是茅草屋,又怎麼建的起火牆?
時知以前我其實也沒住過火炕,她隻是在農家樂見過,當時也隻是坐了坐,但大體原理她還是知道的,無非就是用鍋灶燒火超生的熱煙傳遞熱量把土炕加熱,炕的另一邊牆留出排煙的通道也就是煙筒。
時知把這個想法跟懂建築的工匠說了,並且畫了個建築圖,火牆和火炕的原理接近,這個沒有太大技巧,匠人們很快就弄出來了。
火炕雖然技巧不大,但它的作用卻是有眼睛的人都能明白,時知讓崔家各大農莊住人的屋舍都開始安排修火炕,然後讓莊子上的農人學,學會了後回去自己家修,農人的家是沒有火牆的,冬天要是太冷也會凍死人。
但崔教授和時知過來後就沒發生過凍死人的情況了。
每天冬天崔教授都會讓人給農人發木棉棉衣,如果天太冷還會給一些木炭過冬,總之能熬過去。
火炕又叫土炕,原料就是泥土和著草料就可以做,成本約等於無,技術也不難,普通會乾活的農人就能學會,所以推廣起來一點困難都沒有。
這個時代早已經有了鐵鍋,時知教了兩個版本一是帶著灶頭的,另一種是燒火口在牆邊不帶灶頭的,有鐵鍋的可以支起灶頭,做個飯的柴火和功夫就能把炕燒熱了,取暖成本也很低,農人看到後哪有不學得?這是活命的寶貝!
時知告訴莊子的管事不管是不是崔家的農人佃戶都免費教,他們學會了願意教給彆人或者當成手藝給彆人家砌炕掙點辛苦錢也不用管。
吩咐下去後時知就打算把火炕技術帶去貓耳山了,明年要把那些孩子帶入山中,山中冬日寒冷難耐,大人還可以挺一挺,可在這個醫療條件堪憂的年代小孩子很容易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