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第 86 章(1 / 2)

這封遺書上說, 鄭喆在年關將至時發現惠嘉大長公主私下調派兵將來長安,他用駙馬身份探查後得知長公主要與人密謀造反。

鄭喆自覺人微言輕不能改變公主心意,唯有孤身去皇宮去給先皇和先太子報信, 臨行之前寫下這封遺書, 若是他不能阻止事態發展, 那留下這封書信也算有個交代。

當年那場禍事長安城的人全都記憶猶新, 一場宮變讓長安血流成河,惠嘉大長公主雖然控製住了局勢,可駙馬卻不幸罹難。

可若這傳單上所言不虛,那當日除夕逼宮、血洗太液池的不是廢太子而是大長公主!

先廢太子是被誣陷、皇室諸人都是被公主謀害, 駙馬鄭喆恐怕也是勸阻不成反被妻子殘害。

其實當初就很多人傳言這場謀逆先廢太子是被冤枉的,畢竟先皇對先廢太子當時寵信有加,先廢太子造反的理由其實說不過去。

可當時惠嘉大長公主的雷霆手段太過可怕,這種質疑聲硬生生被壓下去了。

如今駙馬鄭喆遺書被翻出來, 不管這遺書是真是假它已然把長安的風又吹了起來。

很快又有了新的傳言,惠嘉大長公主當時已經油儘燈枯,她把皇室正統血脈一夜之間儘數屠儘, 就是為了給今上鋪路。

熙興帝的帝位來路從來就沒少過質疑聲, 可這次卻不一樣,以往大家頂多說他不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 比如蜀王造反就用的這個旗號,熙興帝幾個活著的兄弟母族出身都比他高貴。

可現在卻直接將他和謀逆篡位聯係在了一起, 這可是誅心之論。

最可怕的是鄭喆這封遺書在多方查證後, 有人給出了原件,它是真的!

儘管這件事在事發後, 朝廷想努力壓下去, 可流言蜚語仍舊不斷席卷蔓延。

時知聽到這個消息, 她終於把惠嘉長公主的事最後一環銜接上了,多麼熟悉的套路啊,鄭氏旁支與嫡枝疏遠不和,轉而投靠朝廷被聖上選中其最優秀的子弟配給最得寵的幼妹。

鄭喆投靠榮安太後不是他有什麼把柄被拿捏,隻怕是他假裝有什麼把柄透給榮安,榮安和惠嘉爭鬥多年,鄭喆遊走在兩人之間平衡她們的局勢,以此消耗大良的國力,也以此為鄭氏謀取更多利益。

這個局少說得是三十年前布的,那會兒鄭黛的父親還活著,看來鄭氏從那時候起就已經開始謀劃了。

鄭氏應該是看出先皇軟弱,不能親掌權柄,所以把寶壓在了惠嘉長公主身上,而後鄭喆假裝為榮安太後效力,隻要在兩人其中一個占上風那麼他就負責幫另一個壓過去,這也導致榮安太後和惠嘉長公主掌政期間朝堂黨爭越來越嚴重。

榮安太後去世,惠嘉長公主就不能獨存,所以原著中惠嘉長公主被設計誅殺了,隻是今生有了時知和崔教授這兩隻蝴蝶,劇情偏離軌道惠嘉長公主沒死透,鄭喆提前暴露,可他臨死前還是留下一道大良的催命符。

如今鄭氏和朝廷隻差一步就要撕破臉了,這道催命符也就用上了。

果不其然,鄭氏的大儒出了一篇“問情書”,文中言辭犀利的質問朝廷已故駙馬之事是否屬實,駙馬雖是鄭氏旁支,可仍舊是鄭家子弟,出了這等事鄭氏有責任和義務替天下人問個明白,也替同駙馬一樣在那場宮變罹難的人討個公道!

隨著鄭氏的起頭,好多宗室與權貴諸侯也紛紛發表了質疑,沒用一個月已經有十幾路勢力揚言要去長安討個說法了,這其中就包括雲州荀氏。

大良這次真的要天崩地裂了。

時知看著勢力分布圖,她心裡發沉,這比她預想的要快很多,鄭氏出的這步棋太過讓人猝不及防,她的計劃被打亂了一些。

時知現在決定臨時改變計劃:“讓叔祖跟著海船一起回清河,船隊回來後不去江南改停在桐州附近海域,回來後讓他們坐小船靠岸,海船等過兩個月再說。”

“把桐州地界咱們查到所有勢力的暗樁全都拔了吧。”她現在人手要收緊,沒有心力再應付那些眼睛。

崔玉煙也從軍營回來了,時知與他在書房談了半個時辰,而後他一臉沉重的離開了。

桐州與冀州、燕州、並州一樣,沒有諸侯勢力,大多都是世家與豪族占據著領頭羊的地位,原本出了鄭喆遺書這事兒桐州刺史與防禦使的態度卻一直模糊,他們短時間內大概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畢竟如今熙興帝被扣上了“偽帝”的帽子,就算要追隨朝廷你都找不到個正經理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