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時知甚至都不用自己出麵,崔氏族人自己就會很上心,沒辦法時知攤子越鋪越大後,這兩年跟族裡“借過”好幾次軍費,早就有人提出要跟彆的家族提一提,但時知一直沒鬆口。
這次江南之行,時知收回一堆地回來後,又表示自己再打算擴五萬人馬,並且打造更多火炮。
族裡就嘀咕了,田地產出慢,這一兩年的軍費是不是還得跟族裡“借”啊?這可不是一筆小錢!
等時知鬆口打算找人分攤部分軍費後,崔氏族人立刻就去給那些家族暗示了,反正他們是不想再出大血的。
時知就一個要求她隻要糧食和能產糧的土地,表示銀錢這會兒買不著東西,尤其表示給了地的之後可以不再交。
等到桐州和冀州的世家、豪族把“孝敬”交上,加上燕州南部的盧氏名下的全部土地,“土地農業司”登記造冊了差不多將近八百萬畝良田。
之前發出的“荒地”公告也過了期限,江南和冀州那些廢棄的農田大部分還是沒有人回來耕種,這些農田也重新被登記回收。
崔教授看著冊子歎氣:“田園寥落乾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想不到這麼幾塊地方就有三千多萬畝耕地被棄。”
大良曾經人口不足八千萬,等天下徹底太平能留下一半嗎?
原著番外說過,男主統一天下後人口不足三千萬,兵禍、天災外加逃難路上的死傷,十幾年時間就折損過半人口。
想到這裡,時知沉默,她其實也成為這場災禍的攪動者之一,無論出發點是什麼,總歸再難心安。
可再選擇一次,她仍舊會走這條路,天下時局從不因一人而起,也不因一人而消,沒有她還會有彆人,而這天下她會努力讓它在未來變得更好。
農田登記結束後,時知讓人擬定了一個新政策,她要把崔教授這些年在清河培育出的壓箱底種子全都推廣開來。
之前為了引入人口,她讓人發出通告,崔氏將提供優質種子和農具給流民落戶耕種,租種“土地農業司”管理的田地,田稅第一年可全免。
可惜收效甚微,現在是各方勢力管控時期,荀延和齊彬前陣子已經暫時休兵,鄭氏重新拿下蘄州南部也在修養生息,大家對人口都很看重,幾方勢力地盤兒都被各自嚴格管控起來。
所以時知調整對策,她決定讓本土民生經濟儘快複蘇起來,以後不用她費力宣傳自然也會有百姓想儘辦法來到她這裡。
第一個就是“神農六號”小麥,經過這幾年在清河的培育,在水土環境最優的條件下,“神農六號”最高已經到達五百多斤的產量,最普通的旱田種植理想狀態下也能有三四百斤收成。
第二個是空間中的稻種,時知讓人之前在江南試種過,哪怕沒有崔教授親自把關,隻是按照崔教授教得方法種植,這種子一畝好田產糧四百斤也不成問題,甚至最上等的田中有幾塊兒突破了六百斤,江南是雙季稻,一年畝產可以突破八百斤。
第三個就是棉花種子,除了桐州以外冀州和燕州時知打算也開始大規模推廣棉花種植,不僅是種植她還打算把崔氏改進的紡車和織機推廣出去。
稻種數量有限,時知最先安排種上的是從世家得來的那些良田,前些年翻車在江南被世家豪族廣泛使用,這些土地的灌溉也比彆人的方便。
“農業司”去推廣這些種子,給出的宣傳語就是“年產八百斤”,很多人其實不信,但租種這些好田原本是要交六成甚至七成的佃租,如今換成“農業司”隻要四成還是很多農人搶著耕種。
至於“農業司”要求必須在這些土地種植新種子和使用新的耕作方式,大家也沒什麼意見,心想著收租子的總不會故意讓土地減產。
至於棉花的推廣時知分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種植另一部分是紡織,推廣種植的事由崔教授負責,而紡織的事時知製定了全新計劃。
之前崔氏棉布生意有多賺錢外人大概也看在眼裡,這一次時知乾脆打算做一票大的。
江南、桐州、冀州和燕州南部幾地給時知上過“孝敬”的大戶都收到了時知免費贈送的改進版紡車和織機,之前由崔氏壟斷的棉花生意這次徹底放開,並且還給培訓棉線紡織技術。
當然了崔氏獨門的織染技術還是留給王氏,這種高端布匹生意做多就沒賺頭了。
一開始大家還嘀咕崔氏的用意,但很快崔氏就發出公告,明後兩年前崔氏將收購大量棉布用來當軍用物資和出口。
願不願意做這個生意崔氏不管,隻是告訴大家這個買賣在這兩年是很有賺頭的。
江南很多人都知道王氏和崔氏合作的紡織作坊很賺錢,這次崔氏雖然沒把織染技術傳出來,但他家給的紡車和織機卻是和王氏那裡的一樣,大家打聽清楚後就動了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