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第 139 章(2 / 2)

荀延看著沉默不語的眾人,疲憊的閉了閉眼:“大典延後,先去救災,其他事情擇日再議。”

並州

今年並州是重災區,這幾日崔教授親自來了一趟,時知也從靖州特意趕來,正陪他走在玉米地田埂間查看莊稼長勢,這裡的玉米剛種上發芽,到底能不能順利收獲全看老天給不給活路。

旱災區太多,北方很多地方的夏收都減產或者絕產,所以崔氏治下的夏耕已經決定提前在部分地區推廣秋玉米種植。

“女郎,荀氏決定延後開國登基大典,荀延在多地下了罪己詔。”這消息都不用打探,荀氏自己就在各地發公告了。

“知道了。”對此時知很淡然,她若是荀延也會這麼做,風口浪尖上就得要避風頭。

“咱們要不要……”白雀感覺這是一個好機會。

“什麼都不必做,天災本是自然,根本就和什麼天意沒任何關係,今日我用此做刃傷人,他日此刃也必定傷己。”時知看得很清楚,這種不可控事件遇到了隻能認倒黴,今天是荀延遇上,誰知道明天會不會是她?

如今崔氏遇到旱災放在有心人眼裡未必不是“天罰”,在這件事上她和荀延一樣都是被動的。

“君權神授”這種愚民政策原本就是個雙刃劍,荀延是土生土長的古代人,用這種方式還情有可原,可她一個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要是也用,那她自己都看不上自己。

這一期《啟智月報》出版後,眾人發現它除了對西北地區的日食與地龍翻身事件做了報道,同時科普趣聞版麵也對這些“異象”進行了簡單解釋。

日月失房,自古有之,甚至還曾有天文大家計算出過具體時間,所以這並不是什麼天罰,日食、月食隻不過一種不常見的自然現象,就如同四季變換一樣。

此文一出,多地文人儒生爭相討論,天文曆法他們雖然涉及不多,可既然能有欽天監這樣的地方,那自然還是有人去研究的。

這事不僅在崔氏治下成了討論的熱門話題,就連荀氏治下的儒生也都在關注,畢竟說到底事情是在荀氏地盤鬨得沸沸揚揚。

雖然這個科普最終也沒有正統學說承認,但它為很多人提供了一種看問題、看世界的新思路。

荀延自然也是知道崔氏的動作,他最近一直都在處理賑災與安撫民心的事,聽到這消息後心情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趙五娘看著荀延一直沉默,勸慰道:“郎君不必想太多,日食之事也不是隻在我荀氏治下。”

荀延苦笑:“我此刻終於明白周公瑾的心境了。”

既生荀何生崔啊!

荀延此生從未有過這樣的挫敗感,不是說他經不起挫折,心性堅毅者麵對再大的困難都能有克服的信心,所以他也並沒有被這一時困境打倒。

他覺得挫敗的是,換位思考若他是崔時知,麵對此情此景他能不能舍得放棄這樣一個絕佳機會去攻擊對手,答案是不能。

“君權神授”、“愚民政策”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舍不得放棄的一個途徑,哪怕驕傲如荀延依舊逃不開這個。

可崔時知她竟然對這個“捷徑”不屑一顧!

“啟智”二字所代表的含義荀延到此刻終於明白,崔時知從一開始就不打算走那條路,她竟然真要給萬民啟智!

這背後代表得深層意義值得人去琢磨思考,荀延一時間有些迷茫,枉他自負聰明,可時至今日他卻依舊沒能看透崔時知這個人。

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七月北方乾旱持續,寧州、甘州、秦州等地甚至出現土地乾涸開裂的地區,荀氏、崔氏治下都已經出現饑民,賑災已成刻不容緩之事。

荀氏還好說,大部分地區都在南方,隻有寧州、長安還有蘄州北部需要救濟,崔氏卻出現北方五六州之地卻都需要賑災。

今年才過去一半,江南、湖州還有平州的糧倉卻都已經空了。

好在並州、晉州、冀州等地區補種的玉米沒有全都旱死,總算還是給這些地方的百姓留了一絲希望。

而靖州的春玉米已經收獲,今年靖州降雨量正常,邊軍屯田的玉米地甚至可以說是豐收。

隻不過玉米收上來後並沒有當眾過秤,所以大家夥兒雖然估摸著不少但具體多少誰都不清楚。

直到糧食入了倉這具體收成數據也沒傳出來,倒是這玉米做的飯食嘗到了,玉米粉和蜀黍、燕麥摻在一起做的雜糧餅味道不賴,想來這東西是個能當主糧的!

彆人不知道這玉米產量,慕容舒卻心裡倍兒清楚,他已經兩天沒睡踏實了。

這“玉米”名字是真起對了!當真是貴重如金玉啊!像北境四州這樣的苦寒之地,哪怕是崔氏一直給最好的良種幫著提高產量,平均畝產也不過百斤之數。

可這玉米竟然能在靖州產出六百斤的平均數,就算是江南最好的水田種上崔氏最好的稻種也沒這個水平吧?

而且崔女郎說這玩意兒就適合下雨相對少的地方,北境四州為啥人窮田少啊,不就是天寒水少不適合耕種,所以導致人口稀少大片土地都荒著嗎?

這玩意兒要是在北境大規模種植那他們這裡不得比江南還闊了?

一想到這個慕容舒就興奮的睡不著,可惜時知下了死命令,不許他嚷嚷,說這種子利弊都大,要是都種萬一氣候異常,一不小心就會絕產,引起糧荒,所以這些日子慕容舒除了實在憋不住時半夜跑去糧倉摸摸糧食,其他時候還都拚命端著。

時知最近一直忙著在各地賑災的事,這一晃就終於等挨到了秋收,有些下了點雨的地方補種秋玉米總算見了收獲。

“旱成這樣一畝地竟然能有二百斤?”當地的農人全都喜極而泣,這是天爺爺給他們活命的機會了!

“多謝女郎賜這活命神種!”

最近時知是一直在等著這批收成,聽到稟報的“高產”數據,時知總算是鬆了一口氣,旱成這樣都沒絕產,不枉她冒這麼大風險把這些玉米種子拿出來。

同時她立即讓“農業司”加大宣傳力度,點明這春秋兩季玉米種子的優劣點,甚至著重強調了這種子耐旱不耐澇,碰上多雨年景就會減產甚至絕產,所以明年耕種時絕不能單一種植。

《啟智月報》配合著發了三期農業知識科普,現在大家都隻知道種這玉米能在雨水少的年景有個保底,至於它具體能收多少反而沒多少人清楚。

這也是時知有意為之,要是明年風調雨順那種植的人自然會知道,要是明年繼續乾旱嚴重或者出現水澇那這玉米就依舊減產。

總之彆一窩蜂都去種玉米就行,在古代單一種植作物跟尋死沒有區彆,提前把玉米拿出來這事讓崔教授眼見著就蒼老不少,時知知道崔教授心理壓力比她還大,這兩年要是做不好科普,那後果簡直不敢想象。

靖州玉米種植,時知計劃是這幾年大頭放在邊軍名下的田中集中管理,北邊那幾個敵國最近老實了,邊軍也能騰出點人手耕種。

西關和嘉州也是同樣,要想種植那就先在邊軍屯田中試點,落戶後的習性摸清楚了再去給百姓推廣。

說真的要不是鬨這麼嚴重的旱災推動,她和崔教授大概觀察個三年五載都不一定有魄力這麼大規模放出去。

想來這幾年他們都要戰戰兢兢的過了,“農業司”的工作量隻怕也要成倍增加。

崔氏又出新的良種,這並沒有引起荀氏重視,畢竟之前他們連畝產五六百斤的稻種都買過了,這種畝產二三百斤的作物著實已經引不起多少驚訝,頂多是覺得崔氏這“運道”實在是讓人羨慕!

鬨這麼大旱災竟然也沒徹底垮了,這硬生生又給他家找到一條生路。

這多災多難的一年眼看就要過去,時知回到清河後不久,一個消息卻又給這注定不平凡的一年炸了個驚天動地。

有知情人士傳出崔氏要立國了!

這消息一出可比荀氏那會兒預熱那麼久都要熱鬨。

原因無他,大家都在猜這崔女郎會不會成為這開天辟地的一位女君主!

雖然說平日裡大家習慣崔氏的當家人是女郎,可這單純攝政與正式擁有名分完全不是一回事。

對於要不要有個女君主這件事,大多數人心裡其實是很抗拒的,他們覺得陰盛陽衰、乾坤顛倒是非常不詳的一件事。

這時候就有人提出一個想法,為了穩固統治,安撫民心,其實崔氏可以選出個年幼的男繼承人登基,讓時知自封攝政長公主處理政事,反正她也沒有子嗣,早晚還是要在崔氏擇繼承人。

這主意一出果真不少人覺得很靠譜,甚至還有很多非常有名望的人紛紛去信給崔教授和時知諫言。

隻不過這些年時知威權漸重,她還是擁有一批堅定的擁護者的,而這批擁護者當然對上麵這個主意表達了強烈反對意見。

崔女郎為天下辛苦多年,到頭來卻要為他人做嫁衣,這還有沒有天理?

持這兩種意見的人都覺得對方是想毀掉崔氏如今大好根基,吵得沸反盈天,民間也是議論紛紛。

諸多思想保守的儒生甚至已經打算去“跪請”了

儘管外麵吵得天崩地裂,當事人時知一直閉門不出,她此刻正在帶著她的文武屬官加班加點兒趕工作進度。

正月初一,崔氏正式宣布立國號華,設理政總府司,統管一切行政部門。

理政總府司設農業、工業、禮法、財稅、教育、巡防六司分管各項行政司法事宜。

理政總府司的第一任府司君由時知擔任,另設秘書處,協助處理軍政要務。

全程一切事項隻是發出公告,沒有太多預熱,等公函傳達到各地後,新一期《啟智月報》上大篇幅把各部門負責職能詳細介紹。

“隻有國號,沒有爵位封號?”

所有人都被時知這個操作弄懵了,這到底是個什麼操作?

許多聽到風聲的“衛道士”原本都準備好開噴了,可如今你這是鬨哪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