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來說,作為蘭芳政權的重要支柱,蘭芳陸海軍的總人數為三萬一千兩百七十六人。
這支軍隊裡麵,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華人,剩下的不到百分之二十才是本地土著和歐洲人。
這個數字相對於七十多萬華人人口來說,已經非常龐大了。
就整個蘭芳的華人人口來說,刨除老弱婦孺,能夠參軍征戰的華人青壯數量也就三十萬左右,人力非常緊缺。
而且不單單是軍隊需要華人,統治機構也需要華人,社會治安維持力量也需要華人,關鍵生產位置也需要華人。
所以這三十萬華人青壯其實根本是不夠用的。
在這個背景下,麵對人口匱乏的壓力,趙學寧才鎮壓了高層的反對意見,決定納女子參軍,納女子進入社會生產體係,進行最初的解放婦女運動。
華人青壯男子不夠用,那就把青壯女子頂上。
身體條件達到一定程度以上的女子可以參軍,減輕人口不足的問題。
蘭芳陸海軍之中,女兵數量達六千人,占全部數量的五分之一。
統治機構和社會治安維持力量也是如此,基層民政官員和維持治安的警察,華人女子的數量也占了五分之一左右。
重要工業生產機構當中,華人女子青壯更是大規模參加,總人數占據了五分之二左右,采礦冶鐵鑄造武器,她們普遍參與了進去,和青壯男子一起工作。
在行政管理和工業生產這兩個體係之中,華人都是占據了絕對的多數。
唯有在農業漁業這些第一產業的生產方麵,蘭芳政權才大規模組織當地土著人口參與,設置一個又一個農莊,在土地肥沃的地區大量組織土著人口進行農業生產。
與此同時,趙學寧以教育部牽頭,對這些土著人口進行漢語教育,意圖從頭開始將他們的語言習慣進行變更,以期通過教育塑造全新的國家認同,使得他們成為真正的蘭芳國民。
儘管如此,經過兼並戰爭而被蘭芳政權掌握的土著人口也並不占主要多數。
在三百多萬的土著人口中,超過一半都是在各自首領的帶領下整體投入蘭芳的,並不是被蘭芳軍事兼並的,所以說到底,這部分人口蘭芳想要消化掉,還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任務。
目前蘭芳整體不到四百萬的人口之中,隻有不到二百萬是能夠充分利用且掌握的,人力利用率並不高,勉強能算是百分之五十。
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內部改革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太多,消耗的精力也太大,效率也不會很高,為了儘快增強實力,趙學寧認為,吞並菲律賓是最好的辦法。
且對於未來的野望,趙學寧也有著明確的想法。
蘭芳若要維持現在的政權,必須不斷增加華人占比,將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全部集中到蘭芳是一個方法,招攬內陸沿海地區的漢人也是一個辦法。
但是最好的辦法,其實還是攻擊清帝國啊。
隻要拿下一個省,蘭芳的人口比例就瞬間平衡了,缺少華人的問題瞬間解決。
所以,為了完成這個大戰略,拿下菲律賓作為跳板和前進基地就非常之重要了。
不過這個大戰略,趙學寧暫時還沒有通告所有人,所以部下們有些疑慮也是很正常的。
陳啟隆就看向了趙學寧。
“大總統,就算對付尼德蘭和西班牙不是難事,英國人也不會從中作梗,一切都朝最好的方向去想,我們拿下菲律賓之後,要如何麵對大清?菲律賓距離大清是真的很近。”
陳啟隆這番話確實激起了不少人心中的隱憂。
自打大家崛起之後,一直都在忙碌著對付各種不服勢力的事情,一年到頭不是在打仗就是在進行打仗的準備,越打越強,越打越富,這有賴於趙學寧的英明領導。
但是不得不說對於北方清帝國這個事情,大家的態度一直都挺模糊的。
趙學寧決定叛出尼德蘭的那段時間,有些人提議向清帝國稱臣納貢,換取清帝國的保護,以便於在東印度群島生存下來,讓尼德蘭人投鼠忌器。
但是趙學寧以清帝國不會在意他們為理由拒絕,然後堅持戰鬥,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從此威望大漲,部下信心劇增,由此引發了大量部下勸進的事情。
他們希望趙學寧稱王稱帝,在南洋地區做一個土皇帝土霸王,他們也好撈個世襲罔替與國同休的貴族爵位做做,過一把癮。
但是趙學寧沒有答應。
他拒絕的其中一個理由是他追求共和政體,不追求專製統治,對稱王稱帝沒興趣。
但是這個理由顯然不足以讓部下們滿意。
所以他的第二個理由就是不想引起清帝國的警惕和敵意。
清帝國不一定理解什麼叫大總統什麼叫共和,但清帝國一定理解稱王稱帝是什麼意思。
清帝國對於南洋地區雖然沒有領土的興趣,但是如果這裡突然冒出來一個漢人皇帝或者漢人的王……
他們會怎麼想?
“我們都是漢人,漢人在南洋稱王稱帝,你們覺得大清朝廷和皇帝會怎麼想?”
用清帝國的淫威,趙學寧壓製住了部下們那顆躁動的心,讓他們成功接受了自己的想法。
說到底,大家都是清帝國的“犯民”、“棄民”,從社會等級角度來說,屬於賤民那一類,在清帝國都是混不下去的沒有身份的那種人。
從族群屬性上來說,大家都是漢人,在清帝國內部也是被忌憚被打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