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的國族精神(2 / 2)

蘭芳 禦炎 4399 字 8個月前

在這一過程中,本就來自民眾的蘭芳軍隊更深層次的與民眾融合在了一起,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產生了相當濃厚的樸素的互相信任的情感。

民眾的感謝與信任讓軍隊產生了榮譽、責任意識,而軍隊的這種榮譽、責任意識也反過來讓蘭芳國民對軍隊和軍人產生了極大的改觀。

宋以來【好男不當兵】的社會思想在一次次的災害洗禮之中,於蘭芳蕩然無存,成為軍人開始成為一件榮耀的、會被彆人豎大拇指誇獎的事情。

到蘭芳共和國建立之後,各地區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即使趙學寧不在,當地駐軍基本上都會有組織有預案的集體出動,且他們基本不攜帶兵器,隻帶著救災工具和糧食,集體奔赴災區搶救災民。

受到趙學寧和軍隊的帶頭影響,其他未受災地區的人民也會在當地官府的組織和宣傳下,向災區伸出援助之手,主打一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在現實的衝擊下,國族思想和集體意識越發快速的植入進了蘭芳國民社會之中,漸漸開始有成為社會意識的趨勢,傳統宗族社會所帶來的姓氏、血緣觀念的影響在蘭芳社會上開始發生動搖。

因為這個傳統,蘭芳在攻城略地掌控更多領土的過程之中,也會通過這種優越的意識和先進的製度對新領土上的本土居民們產生巨大的衝擊。

比如共和國三年六月的時候,呂宋島遭遇台風,強烈的風災讓呂宋縣等多個縣的華人、土著居民受災嚴重。

當時,呂宋島上的蘭芳駐軍一個營全體出動,呂宋州官府也組織相當數量的集體農莊自衛隊成員出動,配合軍隊一起,按照固定的救災模式開赴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大力援救當地受災的土著、華人居民。

當那些華人、土著居民看到戰鬥力強悍、威名赫赫的蘭芳士兵扛著大包小包的糧食、救災物資趕赴他們這邊向他們提供關鍵幫助的時候,當他們看到蘭芳士兵大力幫助他們救人、救財產的時候,他們很多人都處在一種“我在哪兒”“發生了什麼”之類的狀態之中。

他們根本不敢相信蘭芳居然會出動軍隊來幫助他們救災。

要是在放在過去,這些大頭兵不趁火打劫就謝天謝地了,誰敢請他們來救援?

他們要是來了,到底是來幫人的還是來殺人的,誰也說不準,搞不好沒死在天災之下,卻死在了人禍之手。

可現在蘭芳士兵不僅僅在救援災民,還拿出了糧食和衣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受傷的災民還被醫護兵緊急救治,傷勢比較重的也會被優先送往呂宋縣城內的醫院之中進行救治。

風災過去之後,這些士兵還幫助他們修複房屋,恢複土地,等一切步入正軌之後,軍隊就在一個清晨悄悄的撤走了。

不僅什麼都沒帶走,什麼都沒索取,還留下了一些軍糧給他們。

說實話,這樣的救災流程對於蘭芳官方而言,物資的消耗並不算大,以軍隊為主的人力資源也不算損失很大,但是通過這種方式所獲得的人心,是難以估量的大,這種人心所向,是極其珍貴的一筆財富。

那之後,蘭芳政府的政令在那些受災地區執行起來的效率發生了質的飛躍。

通過身體力行的付出,不僅使得蘭芳共和國收獲了人心,也讓蘭芳的軍隊不斷積累榮譽感和責任感,並且就此完成了由內而外的蛻變,還進一步促成了蘭芳國族思想和集體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

屬於蘭芳的國家精神內核漸漸開始凝聚成形,蘭芳共和國漸漸開始擺脫趙學寧個人威望所凝聚的陰影,開始向一個真正的成熟的國家轉型。

宣傳一萬遍,也不如身體力行的實踐一遍,所以蘭芳軍隊的蛻變是極其榮耀、光輝的。

趙學寧也由此積累了足夠的練兵經驗。

在新兵訓練時期,他就會組織士兵和民眾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共處,第四兵團和第五兵團是這樣的,暹羅新軍也是這樣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