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誌略被他的這句話震驚了:“什麼?神奇玄妙的佛法,與文字沒有關係?那麼,還要這些珍貴的佛經做什麼?唐僧曆儘艱辛,去西天取經,不就是為了帶回經書嗎?”
惠能又道:“佛法的精妙之處,並不在文字上。”
劉誌略和他姑姑像不認識他一樣看著惠能。
而惠能,卻莫名其妙地吸了吸鼻子,一邊四處尋覓,一邊說道:“花香從哪兒來的?”
這惠能,不但是個“文盲”,而且真的像瞎子一樣,連無儘藏供在佛龕前的那簇爛漫的山花都視而不見。
無儘藏用手指著供桌上的花瓶說:“貧尼每天清晨采野花供佛。室內的淡淡馨香,就是佛龕前那簇爛漫的山花散發出來的。”
惠能沒有說話,隻是側著耳朵,像在傾聽著什麼……突然,不著邊沿地問:“哪裡有人彈琴呢?”
劉誌略聽惠能如此一問,真個是有點哭笑不得,沒口氣地解釋說:“這座寺廟之所以叫山澗寺,就是因為附近有一道山澗,澗水叮咚,宛若琴聲一般。你看,就在那邊。”劉誌略的手指向寺外。
惠能的目光沒有順著劉誌略的手指指引的方向望去,而是認真打量著他的手指頭。
劉誌略又好氣又好笑,說道:“賢弟,你本來是一個十分精明的人,今天是怎麼啦?你看我的手指乾什麼?手指既不是澗水,也不能發出聲音!”
這時,惠能才哈哈大笑著說:“你們看,佛法的真諦,就像美妙的花香,也像動聽的流水;而文字,就猶如你們指給我看的手指。手指能指出花香與流水的所在,但你們的手指本身,並不是馨香的山花,也不是動聽的溪水。而且,看美麗的花朵,聽山澗的流水,並不一定非要通過手指不可。”
最後,惠能點撥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所以,不能對經文產生執著。”
無儘藏聽了惠能一番醒世妙語,如醍醐灌頂,“天哪,您簡直是一尊肉身菩薩啊!阿彌陀佛,觀音菩薩,貧尼何德何能,竟然得遇活菩薩光臨!”
無儘藏站立起來,整理好袈裟,展開拜具,向惠能五體投地拜了下去……
惠能一個在家之人,無論如何也不肯受無儘藏尼師這一拜。可她是一位比丘尼,自己是一個男人,又不能用手去攙扶她,他就趕緊搶先跪了下去……
那一段時間,惠能與劉誌略白天一起參加勞動,晚上便去聽無儘藏念經。聽念經完畢後,他反客為主,倒過來向無儘藏尼姑講解經義。
惠能雖然從未接觸過《涅槃經》,但他自從聽聞安道誠誦讀《金剛經》之後,心中得悟,深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三昧,所以,能夠一通百通,一聞千悟。
無儘藏更預感到惠能是個奇異的人,於是,就將此事遍告村中有德行有名望的長者,說:“惠能是一位開悟有道的人,應當請來好好供養。”
不久,就有魏武侯曹操的玄孫曹叔良和附近的居士,爭先前來瞻仰禮拜。因為惠能尚未落發出家,人們稱他為“盧行者”。
鄉裡的耆老聽說此事,競相前來禮敬,跟惠能交談及聽他講過經義後,都忍不住讚歎道:“這個盧行者有如此高明的見解,已達至天機自悟。並非一般的人所能企及,恐怕是大菩薩臨世,實在可以往寶林寺出家當大師。”
於是,曹侯村的信眾在無儘藏尼師的提議下,禮請惠能住進當地著名的寶林古寺。
惠能在寶林寺住了不久,覺得沒有名師點撥,難於成大器,他更是難忘自己本誓求師的初衷,打算到黃梅拜謁五祖。
臨走的那天,劉誌略為惠能舉行了一個隆重的送行宴會,宴請了村裡眾鄉親。
惠能在宴會上與村裡前來赴宴的民眾一一話彆。
晚上,他與義兄劉誌略在客房促膝長談到深夜。
西斜的月光透進房間,水波一樣清淩淩地浮在地麵上。窗外樹枝搖動,月光星星點點像散落了一地的碎銀,似乎能聽到它滑落下來叮叮當當的聲響。
惠能悄悄收拾好行裝。他把行囊挎到肩上,輕輕打開房門,側耳聽了聽,院裡悄然無聲,唯有蛐蛐歌唱著明月的皎潔。
惠能走過院子,輕輕拉開大門,一隻腳剛剛邁出去,從誌秀的閨房方向傳來淡淡的憂傷的歌聲:
江南月,如鏡亦如鉤,如鏡未臨紅粉麵,如鉤不展翠幃羞,空自照東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