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風幡之爭(下)(1 / 2)

落難情緣 洪門十一少 5322 字 9個月前

大殿中頓時響起一陣議論聲。

忽然,角落裡,一個非常自信之人,亮著非常洪亮的嗓門,朗聲道:“我認為,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兩位法師的心在動!”

此人的一句話,宛若巨石落入深潭,所激起的層層漣漪,在所有人心中迅即蕩漾開來。

一直閉目傾聽辯論的印宗大師眼睛倏地睜得老大,他敏銳的目光把一個舉止不凡、渾身透著英氣而又曆儘滄桑的中年漢子捕捉在了眼眸之中。

這位中年漢子不是彆人,正是惠能!

與此同時,全場所有人的目光刷地一下全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惠能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如果是一個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想的人,他知道風幡或山河大地的存在嗎?風也好,幡也罷,它們動與不動對他都沒有任何關聯。沒有內心的活動,萬物的存在對人來說就成了沒有聯係的事情。因此,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兩位師父的自心在動。”

印宗大師也是親見過五祖弘忍的高僧,道眼明白,單單聽這些話,他就知道,眼前這位說話的男居士非同一般。

所謂風動、幡動,本質上是心與境的關係。風是境,幡是客塵。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世間滅。”佛法是緣起法,它的最高明之處,就在於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諦——緣起性空。

佛陀還說過: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並且互為緣起,互為依存,互為條件,互為前提,也就是互為因果。

例如風與幡,如果隻有風,或者隻有幡,就不會有風幡舞動的現象;或者幡雖然有,但它沒有高高掛在旗杆上,無論再大的風,也無法將它吹動;或者幡升了起來,但風沒有吹在這裡,而是刮在了其他地方,這樣,也就沒有風幡飄動的景象出現了。

所以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為什麼是心在動呢?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動靜、善惡、美醜、好壞……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對立,都是我們這些人各自依據自己的好惡、利害等強行分彆而產生的。

因此,所有爭端的生起,一切矛盾的產生,也都是源自我們以不同的價值取此舍彼的結果。

究竟誰對,誰錯?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惠能早已在現實生活裡領悟到:境由心造,法從心生,一切都是我們人心的作用。所以,今天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

不知何時,嬰行來到了惠能身旁,他愣愣怔怔地說:“我認識你。我很早以前就認識你。”

惠能親切地笑著問:“你何時見過我?”

眾人都盼著嬰行能說出這個看著不起眼卻出言不凡的人的來曆。

嬰行卻說道:“我在夢中見過你。”

“噓”,眾人失望地歎了一口氣。

這時,老和尚突然說:“你怎麼知道是我們心動?你不是我,我的心動不動你怎麼知道?”

接著,老和尚耐人尋味地說:“莊子和惠子曾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很羨慕魚的快樂。惠子問他,?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回答,?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老和尚巧妙地將莊子的千古機智用到了此處。

眾人覺得有熱鬨瞧了,都看著惠能等他回答。

惠能從容答道:“因為,你和這位小師父本具覺心,本具佛性,眾生都有佛性……”

嬰行打斷惠能的話:“錯了!人有人性,隻有佛才有佛性。”

惠能問他:“你不相信你有佛性?”

嬰行大搖其頭:“當然不信。我要有佛性,我早成佛啦!還用在這裡與你們磨牙?”

惠能突然揚起巴掌,作勢欲打嬰行。

小嬰行慌忙逃避,被蒲團絆了個跟頭,樣子比真挨了打還狼狽。

眾人大笑,老和尚更是樂不可支。

嬰行哭喪著臉坐在地上,指著惠能說:“你這人看著麵善,心裡真壞!我、我、我本來以為你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