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 你的命我的腎(1 / 2)

量入為出,又叫看米下鍋,不用問,始作俑者自是葉歡。

張昭當朝司徒,位列三公,總攬行政之要,亦掌數州稅收錢糧。

而在他進位之後,司徒府之下的編製是有所改變的。分為四司,農、兵、工、商,每一司對應一項,前一年就要編製出後一年的總體預算,循序為之。

如此再加上張竑之下的禮儀、監吏二司,三省六部製的雛形就出現了。

原本時空之中,在晉代,已經有了三省六部的初步概念,逐漸取代三公九卿。這是對吏製的革新,更有效與社會的發展,葉歡隻不過是提前積累經驗。

至於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製”,並非官吏製度,而是選材方式,它對應的是推舉、辟舉。有鑒與史,葉歡是不會用的,如今科舉的雛形,也因書院的興起,逐漸被接受。

數年以來,兵司的開支,一直是超過預算的。葉歡的一諾千金,在此卻是屢屢食言,張昭為此,至少拍過三四次主公的案幾,有一次甚至拂袖而去。

葉歡對此,則一向是態度誠懇,認錯良好。第二天一早就在人司徒門前等著了,賠笑陪好話,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麵對這樣的主公,張司徒亦是無奈。

大公子沒脾氣?當然不是,但發脾氣的是咱司徒,我還怕他發不乾淨。

不談十餘年來張昭的貢獻,司徒拍桌子也好,吹胡子瞪眼睛也罷,從來不誤事兒。且每次之後,他總有解決方案,比如前年那個應急預案,就是針對兵司的超額。

四司設立,葉歡灌輸的概念,是做好數據化管理,將一切儘量轉化為數據。如此不但明晰,提高行政的效率,也可以去掉不少紛繁複雜的過程。

既然是數據化,那麼,兵司今年的預算是多少?張昭編製出的是八百萬緡。

漢朝的貨幣體製,黃金為上幣,但真正用於流通的,還是五銖錢。

成語裡有錙銖必較,錙為一兩的四分之一,四錙為一兩,六銖為一錙。漢末的一斤約等於後世的兩百多克,一兩十四克不到一些,五銖錢的重量為三克不到。

緡字的本意是釣線,因其韌性好,不易腐爛,也用來做穿錢繩。一緡就是一千五銖錢,總重在三公斤,對應的黃金數量按照今年算,十六緡則為一兩。

這就很簡單了,今年一年的軍隊開支,黃金五十萬兩。

聽上去很巨大吧?實際上也很巨大,都快趕上桓帝時,朝廷半年的財政收入了。當然,那時各地世家並立,吏製敗壞,很多稅收根本收不上來。

百姓的財富,被世家官府收斂,又有內臣外戚,朝廷沒有錢,還怎麼發展民生?愈演愈烈之下,黃巾起義,其實是一種必然,戰亂則能打亂原有的體製。

葉歡是穿越之身,深知稅收的重要,早在護烏桓校尉的邊疆十六縣時,已經開始摸索了。但其中紛繁複雜,到了極點,不是你一兩句後世的理論就能解決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