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這批軍事物資羅馬尼亞是半價出售,因為其中有很多不適合羅馬尼亞使用的武器,例如在戰爭表現不出色的37毫米反坦克。現在羅馬尼亞正在陸續將自己的反坦克口徑從37毫米升級到57毫米甚至75毫米。
但是這些對羅馬尼亞而言不實用的武器,對芬蘭來說太實用了。更彆說羅馬尼亞出售的戰機還有防空炮,都是其部隊正在使用的主力。
所以儘管戰爭時間退後了,讓氣候變得不那麼特彆惡劣,但是麵對加強武裝的芬蘭軍隊,蘇聯同樣撞了個滿頭包。
43萬大軍對芬蘭發動的進攻基本都處於慘敗的狀態。尤其是雙方關注的重點卡累利阿地峽,更是如此。
蘇軍的第7集團軍在雅科夫列夫的率領下組織了8步兵師、1個坦克軍和2個坦克旅,組成深遠的戰役布勢和縱深梯次的戰鬥隊形,在卡累利阿地峽實施進攻,主要突擊指向維堡方向。進攻首先從地峽東段開始,企圖吸引芬蘭軍隊預備隊東調,隨後在地峽西段實施主要突擊。
芬蘭軍隊集中2個軍計6師的兵力防守該地,先以掩護兵力在保障地帶防守各個狹窄的接近地。晝間,芬蘭軍隊以近戰火力配合以有利條件下的陣前出擊殺傷敵有生力量,以各種反坦克火力從近處摧毀蘇聯紅軍坦克,夜間派出滑雪小分隊襲擾蘇聯紅軍後方,突擊在雪地烤火露宿的蘇聯紅軍,把蘇聯紅軍打得疲憊不堪。
而麵對芬蘭的層出不窮的手段,蘇聯指揮僵硬的缺點被暴露,因為太多指揮官都是在大清洗後備提拔起來的,他們很多軍事技能完全不會,隻能呆板的應對芬蘭的襲擾。
所以很自然的被芬蘭軍隊教育了,穿著深色軍大衣的蘇聯軍隊,在雪地中不停被隱藏起來的芬蘭人所狙擊,夜間明亮的火堆同樣成為指引敵人炮火的明燈。
哪怕頂著這樣的傷亡,蘇軍依然機械的向主陣地一線撞去。不過這條芬蘭人苦心經營的主陣地可一點也不好啃,構築有670個永備發射工事和土木質火力點,另有近800個地下暗堡,並以塹壕和交通壕相溝通。
這樣的防線,根本不是蘇軍幾個星期就能奪下的,這與蘇軍自己的計劃中衝突了。當計劃與現實衝突後,誰輸誰贏就很明確了。(我誇張了,這條防線沒那麼堅固,但是不這樣說,會顯得蘇軍更加無能。)
這也導致雅科夫列夫的第7集團軍沒能攻下來,而進攻不利的蘇軍麵對接連的騷擾,士氣大跌,同時很多失蹤傷病也困擾著蘇軍士兵,在這樣的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第7集團軍隻能被迫就地停止進攻。雙方形成對峙,轉入襲擾戰。
而第7集團軍的無力進攻自然也引起了連鎖反應,進攻在拉多加湖東北地區第8集團軍,也損失慘重,其南路部隊在基泰萊地區被芬蘭軍隊分割包抄,已經陷入滅頂之災。
而麵對戰場上的慘敗,蘇聯方麵大為震怒,作為總書記的鋼鐵同誌親自下令,解除伏羅希洛夫元帥的指揮權,由鐵木辛哥擔任指揮官。
很明顯,鋼鐵同誌絕對不希望蘇聯在小小芬蘭這裡被絆倒。雖然鋼鐵同誌不服氣,但是蘇軍低下的戰鬥力早已暴露在世人眼中。
而埃德爾對於英勇作戰的芬蘭,自然很痛快的批準新的一批增援物資援助。畢竟表現出足夠的戰鬥力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這也是通用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