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第四十五章(1 / 2)

想要在科學研究中得到成果,這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使沈怡和邊靜玉已經總結出了鹽水出鹽的規律,但是從找到規律到實現曬鹽的可行性,這裡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他們其實還想再深入仔細地研究下,但手頭的工具和實驗條件都太粗糙了。

邊靜玉說:“雖說降溫可以出鹽,但溫度很難控製,這成本比煮鹽的成本還高。”

他們做實驗時,想用冰塊就用冰塊,想隔水加熱就隔水加熱。但如果真用這種方法來製鹽,想要得到一次幾百上千斤的產量,冰塊和加熱時用的柴炭就供應不起了,還不如直接煮鹽呢!如果寄希望於自然降溫,比如說晝夜溫差等,這裡頭的限製條件太大,千百年來不過隻出了一個眉寧縣的鹽池。

降溫不行,那就隻能往蒸發水汽的方向研究了。

“限製條件依然很大……”邊靜玉學沈怡的樣子,一邊說話,一邊用筆在紙上記錄,“除非當地的太陽很大,鹽水中的水能被迅速蒸發,否則曬一次鹽的周期太長了,成本雖然低,但出鹽效率也低。”

“不光要太陽大、溫度高,還必須是少雨氣候。”沈怡注意到邊靜玉的鼻尖有一抹灰黑色的痕跡,那是燒火時不小心沾上的灰。他忍不住多看了幾眼,很想伸手幫邊靜玉把灰擦了,卻又忍著沒出手。

如果當地雨水量非常足,那麼鹽田裡的水剛蒸發得差不多,一場雨下來就全都白曬了。

給鹽田造擋雨棚子?既然是曬鹽,鹽田自然是露天的,一旦被棚子遮擋住,無風也無太陽,水汽蒸發就慢了。或者,不下雨不支棚子,到了下雨天再支棚子?曬鹽的效率並不高、周期長,所以除非每一次的出鹽量都遠遠高於同樣的時間用於煮鹽所能得到的出鹽量,否則曬鹽是沒法取代煮鹽的,畢竟鹽是生活必須品,每年的消耗量都擺在那裡。既然如此,鹽田就必須大,哪有那精力給它搭棚子!

所以說,想要高效率地曬鹽,就必須要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

初中知識告訴我們,加快水蒸發有三種辦法,一是升高溫度,二是增加液體表麵積,三是加快液體上方空氣流動。彆看這三條規律如此簡單,但沈怡和邊靜玉手頭什麼資料都沒有,他們走在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上,隻懵懵懂懂地摸索出了曬鹽的必要條件,覺得鹽田應該建在乾熱少雨的地方。

“我舅舅在崇海灣有一個漁場……”邊靜玉想了想說。

邊靜玉讀過很多地方誌,對於各地的氣候、出產、風俗、奇聞異錄都有一定的了解。崇海灣勉強符合乾熱少雨這麼一個條件。邊靜玉覺得鼻尖有些癢,伸手蹭了一下,這一蹭就把那抹黑灰蹭開了。

沈怡的視線總忍不住要落在邊靜玉的臉上。要不是怕唐突了邊靜玉,他真想幫他把灰擦掉。

“你要是沒意見,我就和我舅舅說一說,讓他在崇海灣試一試。”邊靜玉又說。

鹽田和之前的玉米不一樣。玉米已經弄到了種子,就算最後種不出結果,種植玉米的成本很低,安平伯府和沈家都虧得起,但一旦種出了結果,他們能得到是好處是驚人的!邊靜玉身為邊家人,就算有心要提拔自家舅舅,也不能貿然地把舅舅牽扯進來。可是鹽田的研究成本太高了,邊家和沈家已經吃不下了。而且,雖說他們研究出了一定的結果,但這些成果並不能直接用於曬鹽,還需要在實際運用中一點點摸索出更適用的規律來,這裡頭的消耗就更大了!邊靜玉和沈怡其實都不是很有信心。

魯家有錢、有地方,魯家舅舅手底下又有一批能工巧匠。邊靜玉隻能找舅舅幫忙了。

沈怡遲疑地說:“萬一最後不成呢?”萬一不成,豈不是讓魯家舅舅白白虧了一大筆錢?

“萬一成了呢?”邊靜玉反問道。萬一成了,這是能封爵封侯的大功勞啊!

“話不能這樣說吧,畢竟不是小數目……”沈怡憂心忡忡地說。據他所知,魯家的生意雖然做得很大,卻不是鹽商。魯家想要嘗試曬鹽,不說研究成本吧,就得先各方打點、理順關係,否則要是被當作想賣私鹽的,整個魯家都得賠進去!鹽裡頭的利潤太大了,魯家上下打點的錢就不會是個小數目。

“我可以把我們研究整理出來的資料原原本本地交給舅舅。”邊靜玉卻沒什麼心理壓力,“這個事情到底做不做,取決於舅舅自己。他是生意人,他常和我說,想要做大生意就要有虧本的心理準備。”

魯家舅舅一直很護短。護短沒什麼,關鍵在於他還很有錢。

一個護短的有錢的人……他的行動力是非常可怕的。

魯家根本不做海鮮生意,為什麼會在崇海灣有漁場?原因很簡單,因為魯家老太太喜歡吃海鮮。就為了能讓家裡的老太太吃到最好、最優質的海鮮,魯家舅舅直接在崇海彎建造了一個大型的漁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