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詔獄等死,太子偷聽我講課》全本免費閱讀 []
作為從開局一個碗,進而創立一個強盛王朝的傳奇帝王,朱元璋這一路上走來見識過無數的能人異士。
這其中不乏有和剛才朱標所描述的那個姓胡家夥相似的聰明人。
而於朱元璋而言,他對自己身邊的聰明人,往往都沒有什麼好感。尤其是那種越為人所稱道的聰明人,他往往越不待見。
從投靠紅巾軍開始,朱元璋這一路走來,遇到的兩個最為出名的聰明人,便是青田先生劉伯溫以及濠州名士李善長。
這兩個人在朱元璋之後崛起,並最終將整個天下收為囊中的這一進程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甚至可以說,對於當時的大明而言,這兩位的作用絲毫不比當年的蕭何與亞聖張良要弱。甚至於這兩位在大明王朝逐漸穩定下來之後,他們的人生軌跡,也和當年的蕭何張良頗為相似。
劉伯溫在天下平定之後,就多次上書致仕,請求回老家頤養天年。而李善長雖然放不下這一份官場上的名利,但他也使用了各種手段來自汙。
就比如他那個最為著名的七十歲高齡迎娶十六歲小妾的故事,充分說明了在洪武大帝的掌控之下,他手底下的這些官員活得多麼小心謹慎。
年逾古稀卻迎娶一二八芳齡女子,這樣行為在封建社會,並不是不可能發生。但像李善長這般,明知道做出這種事情一定會惹人非議,卻還要大張旗鼓的進行宣揚,這其中所隱含的心思卻再明顯不過。
而另外一位青田先生,他的下場則比李善長要悲慘許多。作為朱元璋在征戰天下中後期最為倚仗的智囊,青田先生劉伯溫在這期間所使用的各種計謀和策略,甚至被後人神化成了幾乎是和薑太公和諸葛丞相一般神通。
隨著傳奇故事的一步步演變,到最後青田先生儼然有了一種算命行當祖師爺的感覺。
“累察乾象,多效謀猷。”這是朱元璋親自給予劉伯溫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