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嶺村屬於丘陵地貌,何玲家在村頭,位置在村裡相對低些。
她所說的好房子得繞一大圈到達村子的另一邊,地處位置較高,背後靠著山,麵朝北方頗有居高臨下之姿。住在那裡可以近看田野坡坎,遠眺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
鬆溪它繞著村子走的,這邊同樣有一座石板橋,有一條山路便捷村民出入。
何玲介紹得沒錯,這是一棟某種意義上的新房子,蓋好四年了,主人家一天都沒住過。
它被一個約有三百方的大院子圍著,還有一堵高達兩米多的圍牆。據說因為此屋座南向北,麵向溪水,其他季節很清涼,陽光也充足,但冬天比較要命。
根據風水學的講究,寒風夾著雪花直撲大門,凜冽刺骨,得建一堵牆替主屋擋擋風雪(災害)。
主屋不大,才一百多平方,和白姨那間土坯房的麵積差不多,靠左牆而建。
這房子的本來就是這麼大,原本也是土坯房與矮圍牆。後來子孫有錢了,得知政策呼籲鄉民辦證,便按原來的麵積翻新老房子並且辦了一係列的證件。
中式的結構外形,沒有翹簷,采用傳統的青磚灰瓦,樸實無華,藏在山村之中顯得和諧而莊重。內部建築少不了鋼筋混凝土,鋪砌防滑地磚,牆壁粉刷得潔白新淨。
要知道,這一帶不光雨水多,台風多,暴雪偶爾也來走一遭。
村裡的土坯房曾經被風吹塌四間,被雪壓垮過兩間。以前一戶祖孫五口人的,房子垮的那晚死了一老一少,悲痛之下舉家遠遷,成為離開雲嶺村最早的人家,至今不曾回來過。
他們家的房子早就坍塌不成樣子了。
所以,村裡的後生蓋房子,圖一個漂亮的外殼,內部建築必須結實穩固。
這間屋也不例外,灰瓦啥的隻是個裝飾。
這棟屋嚴格來說有兩層住房,每層三房一廳,三樓是樓頂。屋主想必是個性情中人,從樓梯屋延伸出來的平台建了灰瓦遮陽頂,像多出一座寬敞的亭台。
日坐高台,遙望遠山景致,讓人心曠神怡。
主屋在左,右前方是一座涼亭,右後方是單獨一間十來方的小屋。
儘管如此,能走動的地方一點兒都不狹窄,很是寬敞。
據悉,那小屋是用來安置靈位的,譬如黑白照或牌位,等於家中的小祠堂。屋主是年輕一代,思想比較前衛不喜歡主屋的大廳掛黑白照,說怕嚇著客人。
大祠堂在梅林村與下棠村的交界處,據說梅林、雲嶺與下棠三個村子的祖宗以前是一家,故而一起供奉。
這棟房子的結構大致如此,室內的電線、地暖與自來水等在裝修時已安裝妥當。
自來水是家裡打井自動加壓的,冬天不怕結冰,用水也不冷。
但沒有電話線,沒有網線。
村裡人少,當年何玲家還沒蓋新房不打算安裝電話電視啥的,所以這些都沒有,周家二老至今共用一部手機。
如今申請也不行,村裡人家少,哪天或許就沉……呃不,是沒人了,有電先用著,暫時彆要求太高。
天然氣還沒普及,梅林村依舊用的液化氣。
目前雲嶺村唯二的住戶日常要麼燒電,要麼燒柴。
村長家為了給孩子們省錢,電一向是用來照明,煮飯燒柴,夏天連風扇都很少開。
白姨是兩樣都用,她一個城裡來的女人,上山砍三天的柴火隻夠她燒一頓晚飯和洗澡水。她又不想麻煩老周,畢竟大家都上了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