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尼布楚條約》是當初雅克薩之戰時簽訂下來的,是在康熙二十四年至康熙二十七年,在明末的時候,俄國就多次南下擴張,多次派遣武力入潛黑龍江一帶,而當時的後金忙於在關外與明政府對戰,根本無暇顧及,這才給了沙俄那邊可趁之機。
雅克薩曾是滿人祖先所居之地,從唐至明,官府一直在這裡設置關卡派人守護,而等到清朝入關後,不僅在此設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將軍與黑龍江將軍,甚至還將當地的居民編入到八旗當中,清廷在這一帶開倉設鎮,對此地尤為重視,而沙俄士兵卻南下燒殺搶掠,四處蠶食,這樣的行為在順治年間就接連不斷,等到康熙初年的時候,沙俄趁著康熙政權不穩,既要平三藩,又要與鄭氏家族較量,更是趁機滋擾生事,侵入了尼布楚地區。
但是當時這雅克薩之戰清廷是打了勝戰的,正是因為如此,弘暉心裡才更痛惜,明明是他們清廷打贏了,沒有派兵對沙俄乘勝追擊便罷,怎麼還讓他們占了便宜去。
據說這條約當時是由索額圖與佟國綱共同簽訂的,看似是平等的,但是卻沒有將尼布楚收回來,甚至連西伯利亞那些原本歸屬不清的地也全都被俄國占了去。原本沙俄與清廷在西伯利亞這一塊地域是沒有明確劃分的,這也是多年來那裡滋擾不斷的原因,而《尼布楚條約》將黑龍江和烏蘇裡江流域劃給了清廷,這差不多就是將西伯利亞原本歸屬不明的土地都讓給了沙俄。
在弘暉看來,當初負責主要談判的索額圖就是一個外行的人,在清廷取得戰勝優勢前提下,根本就不該再讓沙俄占了這麼大便宜,要知道被沙俄占去的那塊西伯利亞土地可是將近一千萬平方公裡,不過弘暉也清楚,索額圖能做出這樣的讓步,也是考慮到當時清廷麵臨的局勢,不僅僅是三藩與□□,還有準噶爾的叛亂,而且西伯利亞一向溫度低,大部分地區都是常年零下幾十度的樣子,不適合人們居住,也不適合農業種植,或許在當時的清廷大部分官員眼裡,將這樣的土地讓給沙俄,從而換來兩方的友好往來是很劃算的事情。
弘暉麵無表情,但是他卻知道那被讓出的土地簡直就是一塊聚寶盆,各種資源都非常豐富,後世俄羅斯能成為強國,它簡直是功不可沒,光是石油資源就至少價值幾十萬億,再算上其他資源,那更是不可估量,甚至西伯利亞還與北冰洋相連,若是拿下這塊龐大的地域,可謂是拿下一個核心戰略點,偏偏這樣的好地方,在如今人們看來隻是蠻荒之地。
我們不是沒有能力拿下,而是一直看不上,這麼一想弘暉就越發心痛了,簡直就是心口在滴血,連忙掏出毛筆與折子,情真意切地開始給康熙寫起小文章。
……
……
乾清宮裡,康熙拿著弘暉遞上來的折子陷入沉思當中,許久都沒作出反應,這讓梁九功都有些好奇,弘暉阿哥是又給皇上出什麼難題了嗎?
可不是難題嘛,康熙難得歎一口氣,原先他還當這石油是好東西,開挖出來後不僅可以用來製蠟燭,當驅車之燃料,甚至還能用來作煉鋼之物,可謂是十分重要的利器,後來才知道這玩意還是有限的,這油田壓根就不像水井那樣可以自動生成,等用完一塊後就要去找下一塊。
康熙在見識過這石油的厲害後,自然是舍不得放棄這麼寶貴的資源,等看到弘暉折子上提到當初讓給沙俄的那一片土地下更是埋藏著大量的石油,同樣心痛不已,甚至還在心裡將索額圖大罵一頓,不過這家夥早在幾年前就被他處置了,讓他如今想要發火都找不到人。
康熙是個要麵子的人,尤其是這些年更是越發注重自己的名聲,故而對弘暉折子上提到的事情很是猶豫,他當然也想像弘暉那樣,將當初讓出去的那塊地給重新搶回來,隻是兩方都已經簽訂了條約,若是無故出戰豈不是會讓這天下百姓都覺得他是一位窮兵黷武的皇上。
對於大多數的百姓而言,都是不喜歡戰爭,一旦開戰就意味著他們的親人要上戰場,甚至朝廷為了籌集軍資往往也加大征收,而且那些記載到史書裡窮兵黷武的帝王往往都會將一個帝國拖垮掉,雖然以朝廷目前國庫的庫銀來看,他們完全可以輕鬆發動這場戰事,但是康熙對此還是忌諱如深。
對於弘暉遞上來的折子他隻是暫時收起,而並未做出布措來,對此弘暉並不意外,若是他直接一份折子就能讓康熙立馬發動對戰爭,他倒要懷疑起自己的魅力來,這件事隻能徐徐圖之,他已經派了人去黑龍江一帶北部盯著,若是沙俄那邊有異動他就能及時采取行動,儘量把握住機會。
弘暉在將人手派去黑龍江邊境後就打算消停一段時間,這幾個月來他先是在山東那邊開挖石油,後來又忙著煉鋼造弩,海南那邊還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故,如今他已經找過胤禟,在新式蒸汽商船上安裝了那連弩隊,不過這連弩手都是康熙親自挑選的,對此弘暉是半點意見都沒有,反正他的目的又不是為自己培養人手,隻要這些人到了歐洲那邊能發揮作用,他心裡就滿意了,而康熙手頭的資源可比他好多了,由康熙來親自選人,這連弩隊伍的質量比他原先預想的還要厲害。
等到商船出發的時候,帶走的不僅僅是那支精銳的連弩精兵,還有胤祉與烏智、德伍他們選出來的出海講學隊,弘暉在他們出行前,還特地送上了一本講學綱要。
既然是出國講學,那走出去就代表著他們國家的形象,出門在外不僅要注重外在形象,還有說話談吐都很重要,雖然這些出海講學的書生們看著幾乎都文質彬彬的,但裡麵不是還夾雜了不少國子監出來的二世祖嗎,弘暉親自給他們上綱上線一番,這些原本還不太樂意的講學隊伍,忽然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臉上神色都肅穆起來。
弘暉阿哥說了,若是他們講學順利,日後這世上所有的國家都會高看他們國人一分,甚至還會仰慕他們的文化、特地前來學他們的語言,然後讓他們如今所說的漢語成為這世界上最廣泛的語言。
雖然他們並不覺得讓那些蠻子們學說自己的語言有什麼好的,但是不知怎的,還是被弘暉阿哥的一番話聽得渾身熱血沸騰,恨不得立刻讓那些西洋蠻人都見識一番他們這詩書之邦、禮儀之國。
弘暉不僅僅是對他們的思想做了一番訓練,就連出海講學的內容也做了一個方向規劃,其實以國人受到的文化傳承與西洋那邊還是有不少差距的,而對於本土的文化,弘暉覺得其中也是有不少糟粕,為了不引起那些海外人士的否定與反感,弘暉挑出來的都是值得傳唱的,譬如仁義禮智信那些,還有法家、道家、墨家以及陰陽五行家的一些學說,既然各家學說一向有爭議,而如今的清廷對於文化禁錮還是挺嚴重,那不出走出國門讓海外人士也來感受一番。
在弘暉看來,這些各家學說流傳下來的大多都是精髓部分,有著各自哲理,即便是走到海外去,那也是能爭光的!
而這些出海講學要做的就是文化輸出,弘暉讓他們準備的不僅僅是這些充滿哲理的說教,也有不少娛樂休閒的項目,如今的讀書人大多講究修身養性,不少人都是會一些琴棋書畫的,弘暉還讓他們準備了不少國樂,若是遇上合適的機會,也可以讓他們的傳統樂器揚揚名嘛,弘暉如今時常聽到一些不錯的國樂而大受震撼,一點也不覺得它們哪裡輸給了西洋樂,等到了後世反而不少國樂樂器失傳了。
除了這些,還有一些戲曲也被他整理出來,弘暉算過時間,這個時候在歐洲驚才絕豔的莎士比亞已經過世差不多一百年了,但是他的作品仍然廣為流傳,弘暉讓講學團將湯顯祖的作品都整理起來。
其實對於弘暉的各項提議,這講學團並不是很理解,在他們看來,既然他們出海是為了講學,那隻要準備好孔孟聖賢的學說便好了,到時候那些西洋蠻人在接觸到這些聖賢的著作時必然大受震撼而心向往之,對於他們這麼樂觀的想法,弘暉不過是一笑而過並沒有潑冷水,但是他自己的態度卻還是很堅決。
他說是要這些人出海講學,但真實目的在於文化輸出,這正經的說教哪裡比得上娛樂放鬆讓人更快速接受,像是湯顯祖寫出的那些旖旎哀傷的唱詞,便是放到歐洲那邊,弘暉也有信心能吸引住一大批曲迷,不過翻譯倒是要緊問題。
令弘暉比較失落的是,如今四大名著隻出來了三部,而最讓他期待的一部如今還沒影,弘暉特地關注了曹家一波,發現那人生坎坷的曹大家如今似乎還沒出生,隻能再過些年了。
故而這段時間裡,弘暉說是在家消停,但其實待在王府裡的時間並不多,而是各處整理典籍,要麼就是好聽的曲子,然後打包好就殷殷送到出海講學團手裡,讓那些原本隻是打算隨便出去走個過場的書生們都越發緊張重視起來。
見識到弘暉阿哥這認真慎重的態度,他們對自己原先的想法感到十分羞愧,尤其是在聽了弘暉阿哥一番宣講,瞧著他將這些平時他們都沒放在眼裡的戲曲、當作珍寶一般品鑒一番時,他們更是覺得自己原先的想法實在是淺薄了。
這哪裡隻是一首曲子、一本話本子那麼簡單,這唱的都是人世百態、寫的更是忠義俠膽,必須得帶到海外去,讓那些西洋蠻人都感受感受這裡麵蘊含的哲理韻味!
而對於弘暉每日與這些出海講學團廝混在一起,這京中百官不過是稍微留意了幾分後沒太當回事,隻要這阿哥彆再出來在朝中攪合,他們覺得萬事大吉,區區一個講學團還能弄出多大風聲,不過是一群不及第的書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