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邦性格如此,當他的大臣就是一件很傷腦筋的事了。初漢三傑作為早期和他關係最緊密的臣子,用三種方式打通了大漢基建遊戲,分彆獲得了HE,E結局。
首先是聰明人相處,張良作為亡國貴公子,和大家印象裡的病美人差彆還是有點大的,早期性格很尖銳,韓國被滅一心想報仇,博浪沙找力士用大鐵錘掄始皇帝,誤中副車逃了。
路遇黃石公,老翁故意把鞋丟了,讓張良給他撿,撿了好幾次,說孺子可教,過幾天來這裡等我哈。五天過後老頭子提前來了,斥責張良來得太遲,等幾天再來,反複後張良索性在橋上通宵,終於等來一本《太公兵法》。
以前看這個故事覺得果然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能忍耐,長大了看《史記》,原來第一次讓他去撿鞋就“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了。
就很地獄,一個麵若好女的美青年,脾氣爆得很,要麼找人鐵錘掄你,要麼“欲毆之”。
後來他當了劉邦的謀士,還是很尖銳,分析問題能反問到老板啞口無言,一路運籌帷幄,打天下分天下,彆人封萬戶侯,劉邦提出給張良三萬戶,讓他在最富裕的齊地自己挑。
致命選擇題哈,曾經的沛公當上帝王,想給最重要的謀士這樣大的榮寵,但太超過,就無法分辨假意還是真心。
在他人千戶萬戶就算功高時提出君自擇三萬戶,大約劉邦這時候確實信重,但以後呢?皇權會不斷消解曾經的聯係,過往跟隨左右,如今遠隔宮闕,經年後帝王再憶起,會不會覺得這三萬戶太過紮眼?
接受不可能,但拒絕也要講求方法,一個辦不好可能就喜事變喪事,讓天子覺得“我都這麼信任你了你居然懷疑我的真心?”
張良的回答就很妙。他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我和您在下邳相遇,乃上蒼賜之,如今我也隻要我們相遇的這一塊留地,不敢要更多。
非常,非常聰明的回複。不需三萬戶,隻需相遇處,時時感念,君臣厚恩,終生回望。
謀聖何其敏銳,他嗅到山雨欲來的氣味,知道君臣關係已到最微妙的臨界點,此後便從朝堂事抽身,托病不出,同時,長子名“不疑”。
臣子知事,君主自然以美意相報。因為這樣的分寸與智慧,終其一生,二人都保持著較為良好的關係,偶爾還能聊聊天,《史記》寫“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隻是散漫地、隨意地聊一聊天下事,史官都懶得記載,讓它們隨歲月而過,吹至相遇伊始。
達成君臣Happy Ending——無爭無懼,功成身退,閒來共話天下事。】
陳平麵若冠玉,點頭稱是:“子房才足折衝禦侮,德足輔世長民,辟穀仙遊,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勳之首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