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人驅黃犬,黃犬噬狡兔。
犬逐愚人死,帝國安可複。
聽完三人這一樁公案,堂上眾人憤恨李斯行差踏錯將自己與帝國一同推入深淵的行徑,王女王子們卻又多一重思考: 胡亥要屠戮他們時,李斯究竟是否阻攔?
怎麼想都無解,如今的李斯如何知當時抉擇,依天幕所言此事也未被史料記載,但一日思索不出,心中便一日橫著根刺,夜夜扯動心脈。
【講完這三個人,鏡頭調轉回嬴政和扶蘇這一對父子。
始皇究竟看不看重這個長子也是老生常談的議題了,扶蘇和爹頂牛,後果是被趕去監軍了,就這一點引出不少爭議。
首先是扶蘇非太子派彆。呂思勉在《秦漢史》提出“古太子皆不將兵”一說,你瞅瞅申生的事兒呢?
以此為論點,大家認為邊防當然重要,但如果是儲位人選,不會把他趕到完全遠離政治中心的地方,更何況是在觸怒父親之後,這看起來就是火氣大了直接放逐。
更何況,如果是下一任繼承人,那麼帝王自然會為其組建政治班底,李斯沒道理不和扶蘇親密,順勢對自己的身後事做點安排啊。
再者,真是屬意的太子,軍隊會順理成章直接效忠正統繼承人,根本不用把他下派了在軍隊搞工作。
扶蘇太子派也有觀點,核心很明確: 裂土之國與大一統王朝的繼承人思路本來就是不一樣的。
在此之前沒有如秦一般的國家,沒有如嬴政一樣的皇帝,王朝的太子和小國的太子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始皇帝能是拘泥這個的人?
秦惠文王時期便有戰亂,“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這不也是韓太子領兵的證明嘛,太子皆不將兵也不算很穩固的理論。
而且扶蘇被派去監軍還經常寫信給爸爸對政事發表意見,真不讓他參與朝政,真被發配了的兒子能這麼乾?要麼矯詔說“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呢。
既然秦向來有“擇勇猛者而立之”的傳統,那扶蘇監軍,再聯係到秦以軍功立身的政治思路,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是不是意定繼承人先說到這裡,始皇怎麼想的隻有他清楚,但他有沒有把自己的意圖表現出來?估計是沒有的,要真表達過,扶蘇不會死得那麼痛快,胡亥也沒那麼容易坐上位子了,就是大臣們也得鬨騰啊。
要論起來,還是得說陛下您死得太早太突然了呀!不管是真以為自己能夠得長生所以沒想過繼承人的事,還是想了但覺得還早沒到時候,抑或是身為第一個皇帝對太子有彆的思量,總之,直到始皇身死,大秦的太子之位也沒有明確定下。
將曆史重新劃分的帝王死去了,雄主太威重,此時就顯出一些壞處,即人們對那一紙遺詔不會做出質疑。
於是陰謀家登場,愚蠢者得利,聰明人做了推手,而那位年長的公子看著父親巍巍如崇山的功績,對著並沒有完全傳達的親情,給自己橫上了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