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扶蘇(2 / 2)

王綰皺起眉頭:“陛下當早立太子。”

雖說這話有點不太盼著皇帝好的意思,但眾人也能聽出來,這位是被天幕所言的二世事驚到了。天命無常,人壽難以計,總要留些後手。

嬴政看了失魂落魄的扶蘇一眼:“明日先考教一番公子公主,再論其他。”

【就扶蘇自儘得太果斷這件事吧,一直以來都有很多爭論,扶蘇崇尚儒家懦弱、扶蘇被始皇嫌棄、扶蘇發覺自己被冷待絕望、扶蘇發現大勢已去等等說法層出不窮。

但在這所有之先,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在曆史故事中,早期的人們經常有不畏死的言論,為什麼總有在後世看來匪夷所思無法理解之事?

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七年還政成王。後人稱讚其德行,說他是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的“古聖人”。後世有些人看見可能挺莫名其妙,你都做到這個程度了,你居然還政?

晉靈公討厭一直勸諫他的趙盾,派鉏麑刺殺他。鉏麑到了樸素的趙家,看見朝服整齊的趙盾,表示這樣的忠臣才是百姓的靠山,如果殺了趙盾,是不忠;但不殺他,違背國君的命令,是失信,怎麼想都是錯,最後隻能撞死在庭院中的槐樹上。

放到後世就很多人不理解,大家覺得你要麼把趙盾殺了回去複命,要麼直接閃擊宮廷把昏君做掉拉倒,怎麼一個搞刺殺的想著想著最後把自己給搞死了呢。

還有諸如二桃殺三士的故事,讀來很詫異啊,桃子不夠吃就不夠吃唄,怎麼你們倆就羞愧自殺了,怎麼剩下那一個也反省自殺了,你們說來說去到底搞雞毛啊!

早在講韓信時我們便討論過,春秋雖落,戰國成一,但士人遺風依然吹拂,也就是說,精神上的一些東西並沒有死去。

我們說“士”,說士為知己者死,隻要君主賞識,他們願意為這樣的信任獻出一切,願意千裡赴死。但在士人之上,又是什麼樣的社會與什麼樣的風氣,才能誕生這樣甘願為義而死的士人?

在還沒有發生洛水之盟的時代,人們以天為誓地為約,說山無棱,天地合,冬雷震震夏雨雪。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正好在最青春剛毅的早期,尾生抱柱而死,季布一諾千金,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雖然不是什麼人都遵守那一套,總有人暗戳戳搞陰謀,但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在這段曆史中,重死輕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當時的貴族在精神方麵重節義,動不動就拔劍自刎了,也是因為當時主張人死後“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

所以我們之前會說有搞生殉的國君呀——王上覺得雖然死了,但相當於沒死,到地底下還是和活著沒差,把生前的臣子美人一起送下來陪我。

事死如事生,舍生而取義,本質上還是有生死觀的原因在。有些人自殺,可能是為了節義,也有可能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概念下,他們確實認為人死後魂歸地下,真的會遇見故人。】

桑弘羊點頭:“我朝也是厚葬成風。”

人們在墓室中畫許多妍麗壁畫,女媧王母,青鳥白鹿,墓主生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