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貴感激得跪下行了大禮,步山連忙去扶,“李兄不必如此,先生也是為了天下百姓能豐衣足食,李兄若能於農事上有所成,也是造福萬民的功德。”
李英貴聽得呆住了,造、造福萬民?
他從未想過,自己種種禦稻,還能有這麼大的功德?
他胸腔裡頓時又升起豪情萬丈,誓要把這書讀好!
不料,‘遲老’卻忽然問起他的身世和他對種田有了新的心得之後,在村裡有無受到阻礙?
說起這個,李英貴話更多了,“當然有啊,以前我們老家,水稻種子都是直接撒在旱地裡的,我要把家裡的田改成水田,我爹不肯。我就偷偷把種子泡發了,被我爹追著滿村子打……”
胤祉聽得噗嗤樂了,聽他講了半天從小到大如何因為種田之事,被他爹花式追著打的經曆。
等李英貴講完,便是他的‘聽課’時間。
步山拿出胤祉早就寫好的試驗田對照之法,給他講了如何建立對照組,試驗在各種不同條件下,產量的差彆。
比如不同的種子,不同的土質,不同的肥料用量,不同的給水放水時間……
李英貴聽得頭都大了,他腦子開始不夠用了,恨不能當下就開蒙識字,能夠全記下來。
“無妨的,先生說,到時候會給你一位文書先生,可教導你識字,也可幫你做記錄。”
李英貴再次拜謝,他腦子一動,也不管遲老能不能做主,就問,“敢問遲老,那番薯是否也需要此對照之法試驗?”
胤祉點了點頭,步山便笑道:“可,如果你忙活得過來,這番薯也交由你來試驗。”
李英貴心滿意足地回去了,沒多久,就有人來請他搬去晨曦書局。
‘遲老’不但給他安排了住所,還賞了他銀錢冬衣等物,更讓書局的書生李元耀教他認字。
李英貴不敢辜負‘遲老’的信任和囑托,認認真真地學了起來。
……
胤祉回到宮裡,翻著番薯的賬冊,發現雖然南方各地因為水土關係,產量有不少差彆,但按照之前的肥田和耕種之法,產量最少的也有兩千斤,多的則超過了三千斤,多達三千三百斤。
美滋滋。
等汗阿瑪從五台山回來,五百兩的賞賜都會覺得太吝嗇吧?
樂過之後,他便著寫起了以李英貴為主角的種水稻連環畫故事梗慨。
這本連環畫的本意當然是引導農人科學種植,卻需要把故事主線寫得跌宕起伏,所謂寓教於樂嘛。
因為李英貴的經曆本身就很有趣,也很接地氣,胤祉的創作有了素材,更是寫得飛快。
寫好了種水稻的故事梗慨,又構思起了關於種番薯救饑荒的故事……
等到十月中旬,康熙和太皇太後從五台山回來,胤祉兩個故事都以話本的形式給寫好了。
康熙回宮當日,他一放學就迫不及待帶著話本來求見了。
康熙多日未見胤祉,聽到他脆生生喊自己‘汗阿瑪’,心裡彆提多熨帖了。
誰知,胤祉隻‘例行’關心了他幾句,就問起番薯收成之事。
康熙回到宮裡的時候,種在皇莊上的番薯也收成了,畝產竟也達到了一千八百斤之多,比之江南幾處地區也不遑多讓了。
試吃了烤番薯之後,因為不同的水土,味道也有差彆,北方種的番薯甚至比之南方的更為軟糯香甜。
可惜,這東西在北方一年隻能種一次,南方倒是一年四季都能種。
康熙命人取來王鴻緒呈上的番薯產量賬冊,正要與胤祉一同查看。
不料胤祉拿出來一張紙,紙上用縱橫交錯的直線,將西洋數字都隔開了來,看得他不明所以。
胤祉說:“這是……表格、之法。”
胤祉用他還有些磕巴的聲音,給汗阿瑪詳細地解釋表格的用法和妙處。
康熙按他解釋地看去,果然簡單明了,彙總更為簡易,不由點著他的腦袋說:“你這小腦瓜子就是好用,若天下賬冊都能用此法,豈不是省了許多查賬的麻煩,就是……”
康熙點著那些阿拉伯數字,“西洋數字太容易造假,可若用漢文記錄,這表格又不好換成大小一致的……”
關於這點,胤祉早就想過了,他的法子就是:“汗阿瑪,聰慧,定是,有法子、噠!”
然後滿臉崇拜地看著康熙,一臉‘我汗阿瑪一定有辦法!.jpg’的表情。
康熙被他看得信心暴漲,本來想要否決這個法子的想法,當即就按了下去。
開口就成了:“自然,你等汗阿瑪再想想。”想不出也可與朝臣商議,總之,不能負了胤祉的崇敬之情。
說完了表格之事,又轉回番薯產量的正事兒。
“汗阿瑪試了紅薯,果然味道極好,也極有果腹之效,朕想著,是否給它‘鍍鍍金’它成為‘禦薯’?”
鍍金這詞兒,此前還是胤祉用給他聽的,說是帶台吉們回京伴讀,就叫‘鍍金’。
不料胤祉搖頭,“不成。”
“為何?”康熙問。
胤祉捂嘴偷笑,“吃多,放屁。”
康熙怔住,頓時好氣又好笑,“說什麼呢?”
如此不雅之詞,怎能從皇子嘴裡說出來。
隻是……他一個時辰前吃了兩根番薯,確實此時的五臟廟,已經有咕嚕嚕響動之勢了。
胤祉一本正經,寫:‘窮苦百姓願意吃,某些自視清高的人必然不願多吃,還會刻意去貶低它,這也沒辦法的事情。汗阿瑪不想被那些酸腐文人取笑,說大清皇帝喜歡吃這種容易放屁的東西吧?’
康熙哭笑不得,同時也很無奈,如此高產的食物,竟然因為這個好笑的原因,不能‘鍍金’?
胤祉又寫:‘且營養不均衡,不能完全作為主食,但若有饑荒,則是好物。’
康熙歎氣,“如此,便讓各州府推廣種植,連同耕種與肥田之法,也一同教予百姓。也無需多種,每年各地百畝之數,至少種上五畝便是。”
反正產量高,每畝地種它百分之五,也算是很不錯的儲備糧了。
雖然不能給它鍍金,但康熙還是給‘番薯’改了名,成了‘紅薯’,因為有些人確實是很抗拒番外來的東西,不然番薯也不能傳入國內百年,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廣了。
這一點是胤祉不知道的,他不知道還有因為名字的原因,而影響好東西推廣的。
康熙笑道:“當然,朕派人去尋此物種子時,得來了兩個小故事,你要不要聽?”
胤祉連連點頭:“要要要!”
他也寫了關於番薯故事的話本,但是沒有素材,是自己編的荒年故事,他更想聽真實故事。
康熙看他求知欲強烈,便饒有興趣地給他講了起來。
其實番薯從西洋而來,早就在前朝傳入了東亞。
東亞人如獲至寶,但卻嚴禁此物傳入前朝領地。
胤祉聽到這裡忍不住打斷:“為何?”
康熙:“如今想來,應當是怕中原人吃得太飽。”
胤祉更為迷惑:“???”
康熙:“中原本就富庶強大,若不是常有天災,百姓時常吃不飽,早就南下把那些小國打下來了。”
看胤祉聽懂了,康熙繼續講,“百年之前,廣東東莞有名叫陳益的商人到了安南做生意,吃了紅薯後覺得不錯,聽說了產量更為動心,想帶回來,卻聽說當地朝廷嚴令禁止,隻好再想辦法……”
那商人過了兩年,才用了很多錢買通當地農人,幫他將紅薯藏在銅鼓裡帶回東莞。
他在家鄉族地大力推廣紅薯種植,產量也極高。
可惜,當地其他主食作物因為水土好,也長得很好,無需紅薯代替作為主糧。是以沒能引起官員重視,官方不願推廣,所以隻在他本族種植,未能廣為種植。
十幾年後,又一福建商人陳振龍,在東亞地區呂宋做生意時發現此物,想帶回來,也同樣被當地嚴令禁止。他‘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繩子塗泥掩護,這才把紅薯帶回來。
他同樣麵臨沒有推廣渠道的難題,幾年後福建大旱,種什麼都很難有好收成,他讓兒子獻策給福建巡撫,好在巡撫願意一試。
最後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紅薯在乾旱時產量雖然不如平時,但也解了燃眉之急,讓福建免於饑荒。
如此,紅薯才在福建推廣種植,但也在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推廣到彆的地方。
康熙講到這裡,還給胤祉出了道題目:“你猜,為什麼福建的紅薯也沒有好好推廣開來?”
胤祉寫:‘我猜,一個是因為百姓不鬨饑荒的時候,種彆的比較多,一個是因為戰爭?’
康熙笑道:“朕本也是這樣想的,如今,你又給了朕一個理由。”
胤祉忍不住噗嗤樂了,父子倆心照不宣。
說到這裡,胤祉就把自己帶來的兩個話本都給康熙看了。
康熙看了李英貴的故事,笑道,“不錯不錯,沒想到那李英貴竟是如此頑皮,這父子倆的日子也是蠻有趣的。”
胤祉:“有……潤色、改編。”
康熙挑挑眉,“怪不得,朕還從其中看到你我的影子,是也不是?”
胤祉嘿嘿一笑,“是。”
這個故事裡不但有李英貴,還有康熙發現禦稻的故事,一開始是雙線並行,後麵就按照今年的故事潤色改編。
康熙對於自己能出現在故事裡,原是有些高興的,但也不得不說,或許漢人看到這裡,還是會產生抵觸心理的。
“不如將朕的部分剔除,也是無礙的。”
胤祉反而有些不忿:‘不!怎能抹去汗阿瑪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