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番提議激發了濃烈的興趣,歐兆豐鬥誌昂揚,徹底拋卻了使用珍稀食材的念頭。
用普通食材做出珍稀食材的味道,那才是廚藝的至高境界!
也正是想通了這點,他才在年過半百的時候,終於踏入了超級廚師的行列。
接下來的時間裡,三位超級廚師便開始了激烈的討論,琢磨用各種方法來讓普通食材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費南會吃,但不會做,就沒有參與進討論裡,而是饒有興致的來到灶台旁,打起了那鍋湯汁的主意。
湯鍋裡的湯散發著撲鼻的鮮香,那是漂浮在空氣中的遊離氨基酸的魅力。
鮮味的成分有很多,海產中的鮮味主要來自於有機堿和遊離氨基酸。
費南拿過一把乾淨的勺子,舀起一勺湯汁,吹了吹,嘗了嘗味道。
嗯,鮮!
鮑魚、乾貝在徹夜的雞湯熬煮下釋放了大量的有機堿,它們是湯汁的底味。
魚唇、裙邊和海參則為湯汁提供了巨量的膠質,讓湯汁變得濃稠,口感絕佳。
小白扒在湯鍋邊,眼巴巴的看著費南,盼望著能給自己蘸兩滴嘗嘗。
費南自然不會讓他輕易如願,舉著湯勺引著他轉了好幾圈,才塞進他嘴裡。
嘗到湯汁,小白美得眼睛都眯了起來,搖頭晃腦,好不開心。
不過費南沒讓他多嘗,留著肚子待會兒吃大黃魚豈不美哉?
眾人忙碌間,時間過得飛快,待到廖傑吹好黃魚時,外麵的天色都黑了下來。
將大蔥從黃魚的腹腔中取了出來,蔥身已經軟了,黃魚已經表麵微乾。
但這還不算定型,需要最後一步。
起鍋燒熱,廖傑準備吹坯子。
加快空氣流速隻是加速了黃魚入味醃製的時間,但想要讓它保持被撐起的形狀,還需要經過煎炸定型。
用來炸魚的油也有講究,一般炸魚是用葵花油或菜籽油,但這道菜要用葷油,也就是豬油。
動物脂肪中富含氨基酸,香味濃鬱,用來炸魚,更容易激發魚肉中的香味。
所以用豬油煎炸過的鯽魚來熬的湯,總會比植物油煎的魚湯更香。
鏟了一塊雪白的葷油放入鍋中燒化,讓油溫保持在八十度以下,廖傑用棉繩捆著黃魚的兩腮,用乾淨的餐布小心捏著魚頭,一手用勺子舀起油來,往魚身上澆著,用油溫慢炸定型。
這一步的火候非常重要,鮮魚是不能直接炸的,鮮魚的皮嫩,直接炸會崩皮,所以必須經過醃製的步驟。
一方麵可以提前入味,一方麵也讓表皮變得緊致,容易定型。
待到廖傑將黃魚煎至定型,湯汁也已經熬得差不多了。
因為有歐兆豐做了許多前期工作,湯汁的熬製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很快便到了火候。
如果提前準備的話,湯汁會被放入冷櫃中急凍,變成魚凍,這樣比較方便塞入魚腹。
但廖傑沒有選擇這樣做,而是選擇了最傳統的做法,直接灌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