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1 章 各行祖師ll(2 / 2)

南宋陶瓷貿易的興盛,直接將海上絲綢之路,變成海上陶瓷之路】

長孫無忌仔細地打量著天幕

輿圖,捊須頷首:“宋人倒也厲害,其銷路比唐更勝。”

李世民笑道:“若宋比前朝差,倒顯得宋太過無能了。?[]?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程咬金瞥了眼天幕:“可不是無能?”

國土那般小還敢瞧不起他大唐,簡直可笑!

【海上陶瓷之路上的窯廠瓷器,外銷得最廣泛的不是哥窯、定窯,而是今天的世界瓷都——德化窯。

德化窯作為民窯並不受南宋朝廷重視,但它燒製瓷器從壺到罐,再到各類粉盒、盤子等等,幾乎包圓了家居瓷器種類;

到後期德化窯還專接海外定製,如東南亞佛教國的特定品:軍持、百合花口瓶、各色執壺等等】

再次聽到德化二字,景德鎮眾人非常不滿,景德鎮自創清澈似湖水的‘青白瓷’,深受朝廷上下海外貴族所喜,甚至被真宗陛下賜名景德。

古往今來哪個窯地有他們尊榮?

憑什麼仙人不講他們景德窯瓷?

他們不服!

與他們相反的是德化等地的窯工,再次聽到神跡提及德化瓷器,頓時喜笑顏開,一中年窯工忍不住拍腿大笑:咱們德化觀音土不比景德差,土粉不用添加其他原料,隻需磨碎碾細,漂洗乾淨即可製坯成型。

咱們德化是製作白瓷的好地啊!”

他們望著天空上展出的一張張各種類型的瓷器圖像,或許是因曆時久遠,圖像上的瓷器看起來微顯暗沉,但不妨礙德化窯工的激動。

“牡丹紋,牡丹紋!”那中年製器師看著熟悉的花紋,激動得漲紅了臉,扯著嗓子大吼:“在下親手定繪的牡丹紋!”

各位鄉親看到了嗎?

那是在下親手定繪的紋樣,竟然被後人打撈了起來。

一時間眾多製器師紛紛仰頭尋找自己存在的影子,王侯將相能史書留名,他們身為浮萍庶民,打磨出的成品就是他們的留名。

哪怕後人並不知他們的名字,但有器傳於後世,也不枉他們來世一遭。

【到明末清初時,德化窯更是專白瓷,以供西方所用。

德化窯特製的白瓷,直接滿足了西方的審美及對華夏的想象,因此德化白瓷被西方叫為‘中國白’。

西方人進口中國白瓷,玩起二創遊戲,如在白色上塗上各類顏色,又在白瓷上添加各類金屬物件。

如在白瓷犀角杯上裝上鉸鏈把手,使其變成糖盆;

在瓷罐或瓶上加以裝飾並鑲上流、托和把手等附件,將其變成金屬瓷壺等等;

那時的西方匠人——非常快樂!隻要開動腦洞,就能化出各類組合】

秦始皇望著天幕貼出的西方再組合的瓷器,僅從圖樣上就能看出白色瓷器質滑膩如乳白,宛似象牙。

他下意識是摸了摸案上青銅酒樽,默不作聲地放下手,釉水瑩厚是何觸感他不知,但他知此時的大秦與海外諸國庶民無異:都沒用上光亮潤澤的瓷器!

大秦與後世相比...秦始皇閉上眼,彆比,再比更讓人難

過!

【元朝時期沿海市舶司比宋更多,高達七個:泉州、廣州、慶元(寧波)、上海、澉浦、溫州、杭州,其中泉州是世界級的出口港,僅單個瓷器倉庫就達1.2萬平方米。

雖然元朝市舶司港口比曆朝多,但元朝所製的禦用青花瓷基本不外流,目前全世界元青花禦瓷僅餘千件,其價值幾乎與汝窯相等。

究其原因,除了皇家專用外,青花瓷用料工本太過昂貴,色料必須用瓷器、絲綢、茶葉交換中亞蘇麻離青料,才能燒出亮麗幽藍的青花瓷。

而民窯所製的青花瓷色料主要是國產,因此其顏色暗於禦製,而明青花官窯則采用新疆回青色料,燒製出的青花瓷藍色偏紫,與元青花有所不同。

加上瓷器存量關係,目前元青花瓷拍賣價要比明青花瓷更為昂貴。

天幕好奇:【不知柴窯瓷器和元青花成本誰更昂貴?】

哪類瓷器更值錢李隆基不知,但他能確認的是青花不受唐喜愛。

原因很簡單,青花瓷不符合大唐審美!

他在禦座裡撐頭點評:宋瓷太過含蓄內斂,青花太過單調,還是他大唐器物更為鮮明豐富...唔,讓人按宋法唐彩燒製,不知會何等驚豔?

明.民間

而明民間窯廠卻是滿心不服,他們青花瓷所用鑽料,皆從雲南運轉而來,其料雖不如蘇麻青離,但他所購色料價格亦是不菲,一石石礦(102斤)值銀42兩,每石得色料52.5斤,算下來一斤色料約同一旦大米。

最重要的是朝廷不允許民間用海外色料啊!

如此一來其質怎麼比得上官窯?

【青花瓷之所以能在元盛行,是因元貫穿東西,其文化受中亞影響,元廷統治者偏向白藍之色,甚至連宮殿也要以藍白為主,如元朝興聖殿、延華閣就大量采用白瓷瓦、藍色琉璃瓦做殿頂。

同時中亞等地因伊思蘭教盛行,波斯、阿拉伯人形成白衣為吉,青衣為喪服的民俗,讓青花瓷大行中東等地,甚至在葬禮儀中陶瓷器具非青花瓷不用。

所以如今全球出土的元外銷瓷能看出:東南亞以青瓷為主,而伊思蘭地區以元青花瓷為主。

這也是為何05年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圖罐,能以2.3億人民幣拍出的原因:外銷瓷以海外審美為主,而國內青花瓷色料不及官窯,製出顏色亮麗不足。

而青花鬼穀子下山圖罐,是當時少有的華夏曆史人物定製品,因此才獨顯價值】

忽必烈沒心情聽長生天講述大元尚色,他按不住心中煩躁,一拳打在桌上,將桌上禦製青瓷茶壺給震落在地,摔了個粉碎。

大元…大元國祚不長!

長生天雖蔽明太祖名諱,但他從天幕語數中推出大元國祚傳代!

柴窯瓷因存世短被曆代文人推崇,汝窯開窯少被捧至天價,那元青花瓷呢?

全世界僅餘千件!

他大元禦瓷在稀少也不會僅餘千

件傳世,唯一能解釋的是他大元國祚有限!

忽必烈眼眸晦暗地望著天幕:長生天,你虔誠的子民求你指出大元生路!

【明朝時外銷瓷器達到巔峰,但海外貿易需求和明廷政治需求卻是截然相反,明廷貿易承元製,禁民間海上貿易,諸國隻能以朝貢之名行貿易之事。

所以明貿易中政治意義高於經濟意義,而對海外諸國而言,經濟意義高於政治意義,政治管轄經濟的下場隻能是:明廷關海禁!

明廷開海禁!

明廷關海禁!

...

總之宣德(朱瞻基)之後,明廷的朝貢貿易就開始萎縮,到萬曆時期官窯囤積一堆次等官窯瓷器無法處置。

發展到最後朝廷甚至想把次等官窯發給官員當俸祿。

來來來,領工資了,各位官員你們看這盤子像不像後人老板畫的餅?是不是看起來很有飽腹感?

可惜明朝官員不想吃盤子餅,隻想要正經俸祿,最後作罷!

朝廷想保持政治意義,但官員、沿海賈商不願啊,當時明青花白瓷交易價格多少?

盤:五百貫/個;

碗:一百貫/個;

瓶:五百貫/個;

而豆青瓷器價格呢?

盤:一百五十貫/個;

碗:一百貫/個;

瓶:每個一百五十貫/個;

這是什麼?

錢啊!

白花花的錢放在眼前,就算你朝廷要禁海我也要乾!】

當神跡鋪滿天際時,朱厚熜(嘉靖)就打發了奴仆獨自站在殿前聆聽後人講述,當他聽到天幕最後一句時臉色突變:江南官紳瞞他!

這些年他憑‘大禮儀’立起帝王威嚴,將楊延和那老匹夫趕出朝堂,但想要將朝廷攥在手心何其艱難,他數次想南巡卻被阻,而現地...朱厚熜望著天幕露出一抹寒氣四溢的笑:原來如此!

爾等吞朕的錢肥自己身,真是好大膽!

【所以明代海上貿易線路擴張得比宋元還廣,僅廣州港口就有三條線路:

1.廣州—澳門—東海—黃海—長崎(日本);

2.廣州—澳門—菲律賓馬尼拉港—聖貝納迪諾海峽—墨西哥;

3.廣州—澳門—果阿—官嶼留(今馬爾代夫群島一帶)或沿果阿—亞丁灣—葛兒得風(今索馬裡瓜爾達富伊)—好望角—裡斯本—歐洲。

注:第三條線路沿著非洲大陸繞行一圈,最後到達歐洲】

【陶瓷貿易在宋元明時是片藍海市場,宋是鼓勵民間行海外貿易,元朝雖以朝貢之名行貿易之事,但人家地域廣闊海陸貿易並通,但明呢?

明雖然是海外貿易巔峰,但自嘉靖時歐洲殖民者先後入侵東南亞後,明朝朝貢貿易就此中斷,明廷沒有外部款項流入,往土裡刨食又能挖出幾個錢?

可以說自明起華夏就放棄了本不重視的海權!】

陌生的海漢一詞讓曆代君臣皺起眉頭,按字麵意思海上航行通道也要宣告誰歸屬於誰?

想到這眾人皆麵麵相覷:“海麵廣闊如何標識?”

又不是江河,沿岸可設哨所、大壩,再則海浪無情他們要如何收取來往商船船費?

後人怨他們放棄海權,可海權無利可圖時,朝廷又怎會貼錢搶奪海上航道?

大海那麼大,誰還能管得那麼寬?

“不對?”李世民摩挲著指腹思索:後人著重提及海權,那說明海權定是有利可圖。

隻是...海權利益在哪呢?

天幕並沒有跟進講述海權利,而是繼續明後清事:

【清朝禁海令比明更盛,沿海雖禁海外貿易,但清統治者特意在澳門獨設洋行,主要做絲、綢、絹、茶葉及瓷器等南洋必備物品。

但海外貿易船隻稱得上是曆代最少,如中國來往雅達船數量為:

康熙二十四年:10艘;

康熙四十二年:50艘;

康熙五十四年:1000餘艘;

....

道光元年:295艘;

道光十年:202艘;

道光十一年:275艘;

到光緒時期瓷器外銷幾乎萎縮至零,因為西方瓷器不僅追趕上咱們,甚至還外銷回東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