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的‘理’是什麼呢?
它是宇宙萬物之本,是世間的人倫理秩(三綱五常),三綱五常是天理的表現,人們遵守三綱五常就能讓社會安定和平。
要達到理,我們要格物致知,那怎麼格物呢?
萬物皆可格物!
換成現代化講:如草叢,此草叢屬於哪類科目?生長環境及它的規律。
了解草叢基本信息後,再上升到類似理解:你從草叢裡領悟到什麼?
?本作者南漳提醒您《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第一時間在.?更新最新章節,記住[]?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領悟到的知識就是致知】
宋
朱熹靜靜地聽著天幕解述他的學說,有誤之處他略過不聽,不是不想辯解,而是他知曉一旦他離世,後人就會曲解他講義,論他話中之意,就跟注疏聖師之言一樣。
他望著遠處蒼山,理學好嗎?
定然是好的,否則也不會變為官學。
理學對君王有‘正君心’標準,要君主內心存德,克除不良欲望,就能治理好國家。
同時再將正君心守則推及朝廷百官,朝中俱是君子,大宋上下行王道之治,天下就能變得安寧。
可惜…依天幕語氣來推測,理學怕是不儘如人意。
【換到道德境界該怎麼達到致知水平呢?
首先進行道德修養,做到誠意,然後進階‘正心’,最後‘修身’,當自己身心修煉好後,就可以‘齊家’,家平定後就能‘治國’,最後若身處國祚危難之間,還可以發動最大儒家技能——‘平天下’。
如果換成修仙中的等級,那就是築基(誠意)—先天(正心)—金丹(修身)—元嬰(齊家)—化神(治國)—大乘飛升(平天下)】
天幕語氣突然一變:【裡能飛升上界的少,儒家能達到平天下的目標——幾乎沒有!
有的隻是淪為統治工具!】
朱熹眼皮一顫:來了!
【程朱理學的學說種種,受統治者歡迎的就是‘理’即:‘三綱五常’。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臣子要對君忠誠,子女要絕對孝順,妻子要對丈夫有節!
五常:仁、義、理、智、信!
朱熹認為真正掌握天理,恪守三綱擁有五常之人,他一定就有惻隱之心,行為能恭敬、知羞恥、辨認是非、守忠信的儒家君子】
天幕語氣遲疑:【很理想化的三綱五常】
【但當時統治者不覺得理想化,把理學定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關係擰出來強化一下,就是維護皇室的好工具。
你說朱熹講不是這個意思?
可是朱子語錄說了:尊卑大小不能犯!以下犯上者當加罪論之。
這可是你親口說的!
所以能理解理學在南宋、元朝為什麼能受歡迎了對吧?】
漢
董仲舒眉頭緊緊擰起:聖師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要求君臣各行其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孟子再一步衍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做人準則。也就是;仁、義、智、禮、信五常之始。
而他為論天人感應,借‘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定下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之說。
但絕對沒有把臣子妻打落在賤位上!
臣子本就劣勢,再抬高君主地位,那臣還是臣嗎?
後世儒者糊塗啊!
【理學中的說辭:如‘存天理,滅人性’、‘餓死事小,失節是大!’等特彆受歡迎。
但抑製土地兼並、廢除重稅、提倡官吏風氣等語言,就不那麼受統治者以外的人歡迎了】
宋
看到後世注出的餓死事小,失節是大的注釋,程頤怒氣上湧,忍不住衝天幕高聲嘶喊:“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娶妻若是以‘義’娶妻,那麼君子就失了氣節。
老夫說士人氣節之事,觀關婦人何事?”
當時有學生問:有孤孀貧窮無依者,能否再嫁?
時下流行厚嫁之風,寡婦再嫁往往會吸引許多無利之徒,那些無利之徒以財娶妻不就喪失了君子節氣?
所以他才說出‘餓死事小,失節事極大。’
沒想到後世竟如此胡編亂造。
他的心聲化為彈幕,閃過吳曉思眼前:餓死事小,失節是大不是那個意思!
吳曉思一撩眼皮:【所以呢?
即使餓死事小失節是大有其他含義,但世俗聽嗎?
就好像存天理,滅人性原話是:
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翻譯過來就是:正常吃飯叫天理;吃山珍海味鋪張浪費叫不良人欲。
夫妻一對叫天理;三妻四妾放縱欲望,這叫不良人欲。
想要達到理(道德)就要克己去除不良欲望。
但是士子世俗他們聽嗎?
不會,他們隻會拿出證據告訴世人:程子、朱子說過,甚至做過這件事!】
一席話堵得天下士子啞口無言,他們現在所做的不就是注釋儒家經文?
但注釋經文自古有之,孔夫子曾言:我注六經,他們效仿聖師有什麼錯?
世間再好的思想,經過世俗認同後它就變成了真理,哪怕真理並不是最初的思想。
【就拿餓死事小失節來講,這句話通常形容女子貞節重要性。
南宋以前大部分女子沒有政治權利和家族決定權利,她們能擁有的就是一份嫁妝。
在某些年代女子還能繼承父母遺產,如:唐朝、宋朝。
宋以前的嫁妝大多由珠寶、動產與貼身奴仆組成,正常時候這份嫁妝由她自行支配。
宋朝初期律法規定女子可將財產轉給他人。
如一位寡婦進入二次婚姻時,她可以決定把財產送給他人:繼子/女,老奴等等;
但是宋朝實行厚嫁之風,女子無巨額嫁妝是嫁不了高門大戶,隻能靜養閨中。
所以嫁女對父母而言是件沉重的事,如蘇轍嫁女要賣地才能湊齊嫁妝】
宋
蘇轍非常尷尬,現在全天下的都知道他嫁不起女兒了?
是誰流傳於後世的?
難道是他哥哥蘇軾?
哥,你害我!
【同時宋朝女子除了嫁妝外?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父母有心的情況下,還能繼承三分之一的家產,一旦丈夫去世,她們可以帶著嫁妝自行改嫁,若她們決定守節就能獲得丈夫財產。
理論上女子獲得的財產並不少,能保證她在世間存活,但她們獲得財產的方式及數額,妨礙到了宋朝新的社會單位——宗族!
宋朝沒有了門閥世家,但出現了儒家特色——宗法!
這類宗法不是國家宗法,而是家庭宗法,即父係五服以內的親屬合為宗族,以大家族為傳承的宗族。
理學的興起開始限製女子財產來源,並宣揚財產留在宗族的做法。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宋朝的社會單位由宗族組成,他們給予族長勸訓權力,教化族人知恥守節、重義輕利、寬容忍讓、與人為善的儒家道德教化法,在理學家看來女子財產過多,不利於宗族發展及儒家教化:
1.婦女有財不會順從丈夫。
2.婦女財產分得太開不利家庭穩定;
3.女子帶家中財產入他人宗族,這是‘不義’做法;
4.寡婦改嫁讓財產權變得容易,讓許多人生出娶寡婦得嫁妝的做法】
漢
呂後嗤笑:“男兒無種,自身不行就打女子主意,簡直無恥!”
劉邦亦是點點頭,他未發跡前也靠過呂後嫁妝,但那是夫妻家事,女子財產誰要你來指指點點?
沒事就努力多賺錢!
【所以理學家們做了以下行為:
1.鼓勵女子用部分或全部妝奩捐助夫家,這是婦人‘美德’。
2.明確宗族核心製度:長幼有序,男尊女卑!
3.賦予婦女新的重要角色,如主持家中事務,掌握府中財務處理庶事,定下男主外女主內的鐵律(如王熙鳳)
第二條衍生的意義比較多,如:宗族不得分割祖業,反對兄弟均分製和女子繼承權,因為這些製度威脅到了宗廟祭祀和傳宗接代等等;
總之一句話:把錢財留在父族!】
宋.民間
天幕此言一出,天下立馬嘩然,有民眾疑惑:朝廷不可能這樣做吧?
前不久他們範縣令還斷了一段繼承案例,還非常生氣做父親的分配不公呢,怎麼會指染女子財產?
其他人聞言亦是答道:“極是極是,那鄭應辰有3000千畝田地,11座倉庫。
隻分給兩個女兒各130畝田產和1座倉庫,其餘財產歸養子繼承。”
街上行人見有八卦可說,連忙圍了起來,道出自己聽到的消息。
姓鄭的太過吝嗇,按其他郡習慣,都是女兒分兄弟一半錢財呢。
鄭老頭真是心狠,一點都不心疼女兒。”
一中年男子接過話:“那養子還嫌不足,竟想把家業全吞入腹。
難怪範縣令判他杖刑一百,並戴鐐銬示眾,活該!”
一行人討論得火熱,把天幕都丟到腦後。
【到南宋後期,理學家向寡婦提出更進一步要求:
不改嫁為夫守節,贍養公婆孩子,侍奉夫家不得回歸娘家,並且嫁妝與夫家共享。
但民眾表示:你誰啊!我們為什麼要聽你的?
社會並不認同他們的話,所以他們的安利賣得並不好。
但無論是範仲淹提倡的家族共同體,還是程頤強調的男尊女卑地位,或者朱熹讚同的女子捐嫁妝給夫家。
但他們留下了意識形態上的基礎,給後朝提供了極大的發展便利】
唐
太平公主氣得大罵,自己不努力就盯著女子手中的仨瓜倆棗,還要不要臉?
她氣得很了,轉身搖晃著母親的手臂撒嬌:“母親,快想想辦法,彆讓大唐也變成這樣!”
武則天寵溺地摸了摸她頭,點頭應承:“好好好,聽太平的,大唐不變壞隻變好!”
見母親應允,太平公主才開心地聽天幕講述。
而武則天則望著天幕陷入沉思:沒想到後世女子竟淪陷至此,難道女子真的無出路隻能被迫受打壓?
不,不會,向來自強的她不認女人天生處於卑位,若女子真的天生位卑,那她女皇身份怎麼來的?
【到元朝時遊牧民族入駐華夏,他們實行的是‘繼婚製度’,即:兒子可以繼承父親妻子,或是兄弟妻子。
因為遊牧民族生活方式與中原截然不同,他們四處放牧居所不定,所以娶媳婦要花一大筆錢買斷女子與娘家關係,因此女子被視為牧民財產。
元入中原後開始推行繼婚製,以此保證士兵來源和財產稅收。
但是漢人不願意繼婚啊!
於是元朝對繼婚年齡、婚姻等做出限製,如:家中無適齡男子寡婦可以再嫁(嫁妝好像不能帶走,不確定),要是女子不願呢?】
天幕貼出兩個巨大的墨字:守節!
【隻要你守節就完美解決習俗不相融的問題,隻要你守節朝廷會保護你,士大夫讚美你!
而女子呢?
收獲一座貞節牌坊!
這就是重男輕女最嚴重的時候,夫家給出一筆聘禮,從人淪落到高級貨物,買斷她今後人生】
唐
李世民忍不住叫屈:“宋朝道德很好嗎?不見得呀!”
他們哪來的臉罵漢唐?
宋儒不是複興儒學嗎?
他們怎麼不看看儒家經典禮記?
上麵可是記載了,新婦持有個人財產並可在走出婚姻時隨身帶走。
你們咋不遵禮儀製度?
唐太宗表示他不理解,並對大宋極為震撼!
他側臉對長孫皇後道:“朕心煩大唐世家借婚嫁轉財產之舉,但朕也無打壓女子之意,而是想壓製世俗規矩,沒想到宋倒對弱女子下手。”
實在不行以他下詔規定聘禮全交給新婦,將其稱為嫁妝的一部分,看誰還興重聘巨額嫁妝?
不得不說父子同心,李世民沒這麼乾,但他兒子李治可是下過聘禮歸新婦,作為嫁妝的詔書,遏製風氣的同時又讓女子得利。
【到了明朝時,咱們的朱重八天賦異稟,繼承糟粕去精華全麵發揚理學女子貞節觀。
大明初立就下詔:年輕寡婦守節二十年以上者,不僅可以獲得朝廷旌表,其全家還能免除徭役賦稅。
免除徭役賦稅,多讓人心動的利益,於是僅明朝一朝,史書上的貞節烈女傳就達三千多篇,夫死妻殉死,未婚夫早死女子為不改嫁,甘願‘截發毀容’、寧丟性命不願失節等等之舉;
這些舉動朝廷士大夫對她們大肆讚揚,表彰,必須表彰,不僅朝廷士大夫表彰,就連老天爺也要進行表彰!
這是‘感動華夏’偉大人物!
沒見著節婦死後身有白氣縷縷,至夜消散,遠山更有鳴聲徹響三晝夜,此乃天地為之感動也!】
天幕語氣像把刀:【確定白氣不是怨氣?鳴響不是罵娘?】
漢
劉徹從鼻腔裡冷哼一聲,語氣譏諷:“酸儒!”
漢家追奉有過生育的婦人,鼓勵女子再嫁,在他們看來有婚女子是有福氣之人。
至於丈夫去世…那是因為他承不福氣,所以喪命!
文帝之母原為魏豹夫人,最後晉升為國母。
他母親王夫人,以再嫁之身入宮生下他難道沒福氣?
看看仲卿去病成就,不就說明再嫁婦人乃是有福之人,宋倒好,竟然壓製婦人不嫁,荒唐!
【到了大清甚至演變為‘搭台死節’:對婦人要節烈,不準再婚,法律鼓勵婦人在丈夫死後自殺殉夫。
婦人自殺時,父母兄弟會搭高台,懸好繩索並設祭婦人,當父母公婆對台下下拜後,婦人上台自縊,待她氣儘,鼓聲大吹嗩呐大響,這是喜事啊!
貞節牌坊到手嘍!】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猛地拍桌,大怒:“喪心病狂!”
逼迫女兒/兒媳自縊是人倫之事?野獸尚有舔犢心,而後人竟愚昧之此,可還有良心在?
天幕道出的搭台節死,讓曆代蒼生失了聲,如此無道之事竟被寫入法律?
後朝是何等人間地獄?
【所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成了世俗對女子苛刻要求,貞節高於一切,女子貞節乃世俗典範,是世道、人心代表,貞節越多,人心越好!
所以人心多好就看它貞節牌坊有多少,那明清牌坊有多少呢?
僅明一朝約三萬五千多座,徽州是接牌坊者最多地區,僅歙縣一縣,嗯,自己看數據吧】
望著天幕浮出的數據,劉娥隻覺當頭一棒血氣上湧,忍不住一掌打在桌上大怒:粗鄙毫無禮儀之法,那明清竟然肯承納?
僅歙縣一縣得到的貞節牌坊為:
唐代2人、宋代5人、元代21人、明代710人、清代7098人。
劉娥麵色平靜,語氣涼涼地掃過殿內群臣:“看來爾等對哀家臨朝稱製很有意見?”
否則怎麼會處處限製女子權利?
是為了防止再出現個她?
殿內群臣低頭苦笑:誰敢?
太後出身微賤,群臣曾反對先皇立她為後,可誰壓得住她?
至於後人壓製女子之事,後朝作為與他們何乾?
明
朱元璋大怒,更怒,怒半晌沒用,他為自己辯解:民間守節者甚多,他下守節詔令是為穩住大明國統!
再則世人皆崇李學文,奉理學為上,他想要正人心、厚風俗、敦教化隻能宣揚理學風俗!
而躲在柱子後的朱棣撇嘴:借口,都是借口。
平日不覺,經天幕點出後,他發現女子要裹足喪失做活能力,要守節侍奉夫家,她們怎麼生活得下去?
想到此朱棣渾身一個激靈,謝天謝地幸好他不是女子!
【總結說下:宋宗族大成對女子要求變得苛刻,並剝奪女子經濟獨立,世俗未改但意識形成;
到元時期與繼婚製度相融合,為平衡蒙漢關係,元朝廷與士大夫各退一步,對繼婚要求做了限製,女子符合繼婚要求者,可以受節。
然後明朝將受節與免賦稅掛鉤,把女子受守與家族利益連在一起,從此貞節牌坊製度徹底形成。
現在我們罵宋明罵得凶,是因為現代道德、風俗皆由宋而起,經元明清強化後成為習俗,直到現在仍有殘餘。
如: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人民當家作主,要愛國愛家,以中國為己任!
必須生兒子——宗族有權對族人財產進行分配權,沒有兒子會受欺負,也保不住家裡財產。
重男輕女:女子一旦出嫁就不能再回娘家(要守節),所以養女是個虧本生意,隨便養養長大潑水。
女子主家中事務:參見宋儒建議;
某些地方父權仍壓民權:如現代美國研究員夫妻被父親砍頭,對方稱:他是在實行父親權利,所以他沒錯不犯法。
…
這僅僅是女子受壓迫過程,放棄對外競爭力、思想趨於保守在宋更是有跡可循,或許二程朱熹本意不是如此,但他們的徒子徒孫會神化跟孔子一樣,把他們架在神壇上供著,轉身扭曲他們的經義,把它變為儒家2.0版本,成為固化儒家群體利益的新工具】
秦
秦始皇訝然地瞪大了眼,等等,在後世眼中貞節牌坊=守節?
那除守節外呢?
他賜巴清貞節牌坊,是讚揚她創立家業捐財為國,於是賜貞節表彰她本人。
在他看來有能力者方能得貞節牌坊,結果貞節牌坊演變到後世,就變成夫家受益婦人受苦了?
宋
朱熹等人不能理解後人憤慨從何而來,他們不認為女子是家中附庸,沒有權力支
配家產。
在儒家描繪中,家是夫妻共同體,男女都應為家庭、宗族做出犧牲讓步。
男子要作為家中棟梁支撐家族,專心對外建功立業。
女子做新婦時當專心侍奉夫家,待年長時自然能掌握家中事務管理家裡財產。
有何不對?
但天幕最後一段話讓他們很難受,自己學說被篡改,他們即使知曉也無力改變。
因為...那時他們,已經死了!
天幕感歎:【但儒家的道德還是存於士大夫心中,但氣節者在一次次對抗中消失不見,剩下的儒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把氣節道德滑坡速度跟衍聖公有一拚】
什麼?
天幕的話猶如巨石砸在士人耳旁,這話是何意?
他儒家自有氣節,何時滑坡過?並且此與衍聖公又有何關係?
【孔子後人一貫受到曆朝優待,雖然出過優秀人物,但地位過高其違法自然增多。
但自元欽點的孔思晦冒孔家血統繼承衍聖公後,違法都是小問題,關鍵是人家徹底坐實孔府門聯之說:
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秦始皇劉徹正不解其意時,就聽到空中響起嘹亮的女聲:蒙人來了唱元歌,滿人來了唱清歌,唱不儘滿眼的好風景,好日子天天都在孔府過!
看得劉徹等人眼皮猛跳,什麼叫言語犀利,這就叫言語犀利,為了嘲諷孔家,還特意準備樂曲,後人你真的好貼心喲!
【簡單講孔府態度:誰當皇帝我尊誰,反正隻要給我榮華富貴,我立馬下跪!
偏偏這貨又是曆代皇帝抬上來的儒家符號,自己養的文教符號當然是敬著他、寵著他嘍!
你說是吧?朱重八!
某年,曲阜知縣孔希文‘境內水患不報’,刑部要依法處置,朱重八捏著鼻子:那裡是孔家世職,是先聖之後人之所,司法不能一處即之。
某年,還是熟悉的孔希文,他向朝廷推薦歲貢儒學生員,結果禮部一考——狗屁不通。
按製縣令當被問責,咱們的朱重八還是捏著鼻子:孔希文聖人之後,勿問。
嘖嘖,孔家勢力大到能壓製皇權了?
朱重八你的大逃殺遊戲咋不開啟呢?
是怕了還是上演‘霸道帝王的掌心寵?’】
天幕展出‘漢朝帝王掌心寵’、‘隋唐帝王掌心寵’、‘宋朝帝王真情愛’...的封麵,看得一眾帝王臉色鐵青,那是明朝的愛,與他們何關?
他們不愛儒家!(除宋朝外)
宋
孔子第四十五代世孫,第一任衍聖公孔宗願聽到天幕如此利評孔府,牙齒幾乎要出了血,他轉過身看向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的孔府,一把扯過頭巾,搖搖晃晃地入府跪在孔子牌位前:孔家後人不孝,讓人後蒙羞啊!
而平日被欺圧的民眾及孔氏族人卻悄悄地轉過了身,怕自己笑聲太大引來禍事。
明
朕不是,朕沒怕!
朱元璋陰沉著臉下意識地往腰間摸去?[]?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手卻撲了個空:他沒有佩劍!
他收回手,臉色晦暗地望著天幕:宋衍聖公在靖康之役後,跟隨宋高宗到了南方衢州,宋亡後南宗更是聲明不繼衍聖公爵位,並製定祖訓遵製典,不得覬覦北宗衍聖公之職。
所以朝廷封的衍聖公是北宗之後,如今天天幕點破北宗乃是偽聖,想要撤掉衍聖公爵位很簡單。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天下士大夫有幾個忠明的?
天幕來了一句順口溜:【投胎技術哪家強?山東曲阜找孔家!
看看,孔家世襲山東官職,推行的儒生才問狗屁不通,說好的儒家符號呢?
儒家形象代言人這麼容易得嗎?
我報名行不行?
我保證不修降表,儘心儘力做好儒家代言人,堅決貫徹甲方要求:忠君愛國!
絕對不讓後人有機會說‘鐵骨錚錚教人忠,世修降表衍聖公!’的嘲諷話!
本人團員在役,思想純正,熟讀馬克思哲學,在此本人發誓:我不會向大清上獻‘初進表文’,也不會真誠上表‘上剃頭奏稿’,更不會把祖宗孔子也剃個辮子頭】
天幕嘲諷語氣拉滿:【我好歹會畫個帽子上去,遮羞嘛!】
董仲舒望著圓頭鼠尾的聖師像,腦海轟的一聲咋響:明清孔後人,老夫跟你拚了!
孔子野人像激得天下人一度失聲,李世民怔怔地望著聖像,麵露不可置信:怎會如此?假的吧?
當初孔子認為管仲無君子之義,但讚他攘夷之舉,更言:無管仲,吾其被(披)發左衽矣!
沒有管仲,他們隻能披發左衽做野人。
孔子在世時行右衽,沒想到他去世後連披發都不能,隻留下一根老鼠尾巴!
房玄齡眼神發直,嘴唇抽搐半晌道不出半句話來,若說天幕降臨也未讓他失態半分,而孔子聖像則完全顛覆他的認識。
他們怎麼敢啊!
你靠孔子享得富貴,那就該承起儒家之責,但他們做了什麼呢?
儒家經義被孔子偽後砸了個徹底!從此誰敢再言封孔氏後人為爵?
而秦始皇則是眼神微妙地看向儒家博士,幾息之後就見他氣息一抽,人直直地倒了下去,看得一旁的墨子都忍不住心中感歎:慘,真是太慘了!
幸好他墨家經義明確,教義完整,不使人鑽了空子。
秦始皇掃過一臉戚戚的墨子,揮揮手讓人帶下去診治,待儒家博士身影消失後,他才把目光投向天幕:沒想到後世孔家沒半點孔子節義,所作所為讓人大開眼界!
天幕還在賣力地自我推銷:【本人也不會吹吹打打迎大英帝國愛德華七世照片入孔府,不會供奉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畫像,更不會無視民族苦難在小日子跟前彎腰準備投降。
我想我好歹比衍聖公多二兩骨氣吧?
至少見到小日子的時候,會送上兩顆手榴彈表示敬意!
有朋自遠方來,雖遠必誅嘛,這是孔夫子說的,誰反對?】
司馬光等人看到天幕貼出的對聯,忍不住兩眼翻白倒了下去:
上聯:昨降元蒙,今降滿清,何足道哉。方明白:善勸進家有餘慶。
下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全都忘了。隻記得:識時務者為俊傑。
橫批:世修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