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 章 各行祖師ee(2 / 2)

1.交通發達,茶葉便於運輸。

大統一國家最大的好處之一是全國協調能力,唐朝南北交通運輸主要靠運河,除運河外陸地交通也是一大運輸利器。

正所謂‘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續,所在山積。

2.僧道代言,信徒值得擁有。

開元以後,北方禪教大興,禪教修行是以坐禪入道,即:在坐禪中對心進行反省觀察,領悟佛陀境義。

為了能入定成功,頓悟成佛,

能安神的茶葉就此上線,廟裡師父都在喝的茶,你信徒不來點?】

曆代黔首:是我不想來嗎?

沒錢啊!

【3.陸羽著‘茶經’,親身為茶站台宣揚。

陸羽的人生非常勵誌,從棄嬰到優伶,再到博學多才,最後還得到尊稱‘茶聖’,也是逆襲流人生模板】

我?茶聖?

陸羽一愣,下意識地轉頭看案上才還在續寫的茶論。

為何是他?會不會神跡說的不是他,而是另有其人?

因為他寫的是茶論而非茶經啊!

並且…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後人當以神農為要才是。

他認為自己當得起茶聖二字,但唐人卻是歡喜不已:咱們大唐聲威大顯啊!

先有詩仙詩聖,現在又有茶聖,與眾朝相比,咱們大唐是獨占鼇頭啊!

開心!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更留有‘茶經’傳世,書中詳細地論述了茶葉形狀、品質、產地、種植、采製、烹飲、器具等茶業之道。

如采茶時間為: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相當於現在陽曆三月至五月中下旬)

煮茶器具:風爐(刻離[火]、巽[風]、坎[水]三卦)、筥、炭檛(鐵棒)、火莢(火鉗)、交床(放鍋用等等,總有二十四樣器具。

書中講整個飲茶流程寫得非常詳細,這種飲茶法被他總結為——煎茶法】

【大唐時期煎茶法與前朝相比,他舍棄了放蔥薑蒜等物,提倡吃茶品原味,於是唐後期吃茶之加鹽:

1.將茶餅表麵油膏刮開,再把餅茶炙烤,要注意火候,讓茶餅之受火均勻,直到茶葉散發清香為止;

2.待茶餅冷卻後碾羅成粉末,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再用石磨磨成西粉,最後進行羅茶;

3.將水過濾﹑澄清﹐去掉泥澱雜質,靜止;

4.水初沸時投入鹽進行調味;

5.當水二沸時舀出半瓢沸水,待用,並用竹夾環繞攪動沸水,讓沸水溫度均衡。

6.投入茶粉,倒入半瓢沸水。

7.待水三沸水茶成,分茶!】

民間

精通茶道的人聽著天幕講述,隻覺得心焦,恨不得自己上天講述。

你說得粗糙也就罷了,最重要的分茶你倒是仔細說說啊!

正所謂‘三飲便得道’,茶湯中珍貴鮮濃的﹐是鍑中煮出的頭三碗。

哎喲喂,那人猛地一拍大腿:你倒是仔細說啊!

你這小女娃不精茶道提什麼茶葉?

急死他了!

【但陸羽提倡的清飲法並不完全被當時唐人接受,飲茶時不僅加蔥薑橘皮等物,新加入棗子薄荷調味。

其方法如今天的奶茶,根據個人口味加入各種小料,雖然不能完全感受茶香,但能品嘗豐富口感。

陸羽賣的安利沒成功,但

是他寫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它與美國現代威廉.烏克斯著的‘茶葉全書’、小日子榮西和尚(南宋時期)寫的‘吃茶養生記’,並稱為世界三大茶葉書籍經典】

宋.民間

寫了部書就能被稱為茶聖?

在下也行啊!

誓要名留青史的酸腐文人聽著神跡對陸羽的推崇,心裡非常不是滋味:陸羽說茶能有他們宋人說得好?

看看他們為茶器取的雅致彆稱:烘茶焙籠-‘韋鴻臚’;

羅合-‘羅樞密’;

茶磨-‘石轉運’;

茶碾叫-‘金法曹’;

碎茶木槌-‘木待製’;

就連用作清潔茶器的方巾,也被稱為‘司職方’。

他們宋人不叫吃茶,而是走官途,每個步驟都是在實行各類官職。

唉!那文人舉袖長歎:吾何時能中舉人朝呢?

他想為民請願做一方父母官呐!

【4.茶葉從全葉開始移向嫩葉。

茶葉從粗老變為嫩葉,而這嫩葉就是我們很熟悉的綠茶!

綠茶出現具體時間已不可考,但在唐朝時白茶的製茶流程上添加了——蒸青工藝。

這道工藝正是綠茶的關鍵所在】

陸羽默默地在書冊上寫著:綠茶,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乾矣。

他擱下筆望著書皮上的‘茶論’二字,聽著後人對製茶的解釋,總覺得很恍惚,李白曾作詩: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他與後人是不是共看茶業皆如此?

【將新鮮茶葉蒸青或輕煮,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特性,製止葉中多酚類物質氧化,保持茶葉綠色。

茶葉軟化後再揉撚乾燥,將其碾壓成餅,通過烘焙乾燥,去掉青氣,增加香氣,便於保存。

為了消除茶餅的苦澀,宋代又增加了一道壓榨茶汁的工序。

但蒸青技術有所缺陷,製出的茶香氣不能完全散出,所以唐中後期出現炒青技術。

到明朝時炒青及烘青技術成為主流,不同的茶葉通過炒青形成不同的形狀,如:長條形、圓珠形、扁平形、針形等等;

不同的形狀其色澤香氣也有不同,如眉茶形似條索細緊挺直,像仕女之秀眉,因此眉茶也叫‘珍索’,其湯色微黃明亮,香氣高鮮,滋味濃爽。

十大名茶之一的,龍井茶其狀扁平挺直,如蘭花花瓣鮮豔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

當然龍井茶做茶也非常好吃,特彆是龍井蝦仁,我一次能炫十盤,除了價格貴沒缺點】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緩緩點頭:很好,來人!

朕要吃龍井蝦仁,炫十盤!

【綠茶之中,製作最為複雜的是岕(jie)茶,唐宋時期被稱為陽羨茶,是

皇室貢茶中第一貢茶。

它不以嫩葉為佳,而是要‘梗粗葉厚’者,製出的茶葉脈淡白而厚,湯色柔白如玉露,聞之有乳香】

天幕感歎:【泡出的茶水是白色,聞著除了茶香靈氣外,還有嬰兒體香,難怪被曆代文人推為‘中國第一曆史名茶’。

可惜…岕茶在清朝雍正時期失傳了,又失傳了!】

李世民神情一動,悄悄地在心中呼喚:後人,朕有陽羨茶,朕該如何贈與你?

隻要能與後人建起聯係,他就有機會擁有後世之物,黑長棍、千裡傳音,還有…那威力巨大的炸彈!

可惜他的呼喚,換不來神跡一瞥,天幕仍在講述茶業。

【綠茶發源於唐朝的證據之一,也在於黃茶。

黃茶是經過蒸青後,沒有及時地把茶葉迅速降溫,茶坯在濕熱作用下,茶葉出現非酶性的自動氧化,也就是‘悶黃’現象。

製出來的茶自然泛黃,故名:黃茶。

唐代壽州黃茶、蘄門團黃、四川蒙頂黃芽,皆是黃茶精品,但其技法是蒸青法,所以黃茶仍然屬於綠茶】

意外?

唐朝製茶工下意識地反駁神跡:“神跡在上,黃茶出現並不是意外,而是所摘茶芽芽葉尖端有黃,被名為‘黃芽茶’。

神跡所說黃茶皆是芽葉有黃,如霍山黃芽,采摘之時取茶葉一旗一槍,其茶狀如甲片,葉軟如蟬翼,蒸青後不妨製作散茶,衝泡時才能有香氣撲鼻之感。

而明朝製茶工笑而不語:想要黃茶,不扇則黃,神跡就是神跡,說得非常明白。

【與大唐相比,宋朝在飲茶的方式上更為花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