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男籃拿到了曆史上首個世錦賽冠軍,這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國內都足以引起巨大的回響。
魯達憑借在世錦賽上的傳奇表現,一躍成為fiba籃球第一人,成為了公認的第一代fiba籃球之神。
美國人肯定不會覺得他有這個資格,因為nba裡一堆大神隻不過是沒有去世錦賽和奧運會罷了。
除非他能來nba奪得總冠軍,並且在個人數據上獨一無二,那時才能成為被美國認可的籃球之神。
但問題是:美國人的承認重要嗎?
魯達覺得不重要,他不會選擇與吳傑同樣的路線,因為足球和籃球完全不一樣。
nba對於他來說並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包括“錢”的方麵也是一樣,因為他有無數辦法賺到比nba頂薪多上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金錢,所以真去了nba打球,反而會影響他的賺錢大計。
此外nba現階段的影響力和整體實力還沒有後來那麼高,他才不會用自己的影響力和球技去成全nba。
現在的中國籃球在他的幫助下,技戰術方麵反而領先世界。
所以中國籃球並不需要到nba學習什麼,他寧願作為一座燈塔來指引國內籃球的發展。
這樣一來,他還能繼續擔任fiba籃球的門麵,享受在世錦賽和奧運會上的明星哨,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了,如果未來培養出大批出色的年輕人,他也不會阻止這些人去賺美金。
但他會設立走出國門的門檻,就像少林弟子下山要闖“銅人陣”一樣,他也會設立類似的門檻。
這樣做好像變成了他前世最討厭的樣子,魯達或者吳傑也不否認,他們這麼做就是為了把大部分體育人才留在國內,至少要把他們一半的職業生涯留在國內。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在足球領域也會開始設立限製,不會再讓球員隨意出國踢球。
這聽起來像是閉關鎖國,但體育不像科研,運動員的巔峰期就那麼幾年,不像科研人員放出去以後,將來還能隨時收回來。
所以在技戰術方麵追上世界水平,國內的體育從業人員也培養出一定數量後,那時為了發展自己的聯賽,該鎖還是要鎖!
否則運動員能隨意前往國外,那在國內的經濟還遠不如歐美日韓的時候,他們根本就留不下人才,那會光是日本的足球和籃球聯賽就能把他們剛培養出來的年輕球員全都吸引過去。
那時國內聯賽就彆想發展了,因為99%的年輕球員都會為了錢去國外踢球,國內聯賽很難將競爭力提升到歐洲五大聯賽或nba的程度。
所以必須出台限製規則,那個28歲以下球員不能出國踢球/打球的規定,最多把年齡下調一兩歲。
吳傑會有這種思想上的改變,自然是因為他所處的位置不一樣了,包括他考慮的方向也與運動員截然不同。
他必須以全局利益出發,未來二三十年國內的運動員隻能做出一定的犧牲,就像中國複興前也要犧牲幾代人才能成功一樣。
這些人難道想犧牲自己嗎?
但如果沒有他們的犧牲,子孫後代們就要永遠生活在貧窮落後當中。
體育領域也是一樣,這一代運動員不犧牲,下一代運動員就沒有成長的土壤。
但與原本位麵有些不同的是,吳傑會放開一個小口子,隻要通過“天才條款”就可以在26歲前出國打球。
但這個天才條款會非常苛刻,足球領域必須拿到至少一個賽季的金靴,或入選一次賽季最佳陣容;籃球領域也必須拿到至少一個常規賽mvp,或入選一次最佳陣容。
這也是一種變相的激勵,你想要出國賺錢?
那好,要麼努力訓練保持狀態到26歲,那時還有五六年時間去賺錢。要麼就在年輕時成為超級明星,那時就可以去國外聯賽繼續證明自己。
他覺得這樣的安排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國內運動員努力的方向,原本位麵28歲的限製也會改成26歲,並且隻要是真的有天賦有實力,就不會受到任何掣肘。
如果連這樣的犧牲都不願意做,那麼還可以選擇改換國籍,這樣就可以隨意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用為中國做任何犧牲了。
中國男籃打完世錦賽之後,接下來兩個月就沒有世界大賽了,國內觀眾的注意力也重新轉到了歐洲。
一直到11月份,吳傑已經幫助拜仁拿到9勝2平1負的成績,穩居德甲積分榜首位。
他的個人進球數也達到了18粒,這次終於從一開始就領跑德甲射手榜了。
今年國內球迷最大的幸福在於,他們除了德甲還有意甲和西甲的比賽可以看,除了吳傑還有陳浩南和林耀東可以追。
意甲這邊,尤文圖斯新賽季已經打了10場比賽,成績是5勝4平1負,目前排在第二位。
林耀東的表現自然得到了尤文圖斯球迷的認可,但他的曝光率與吳傑和陳浩南相比還差了不少,主要是因為門將這個位置能輕易看出來你是不是拉胯,但卻很難看出你到底多優秀,特彆是在各項數據統計還不夠詳細,不夠發達的八十年代。
尤文圖斯的球迷大部分隻能感覺到林耀東確實成功接班了佐夫,因為他們這個賽季的丟球數量與上賽季差不多。
但要說林耀東的表現比佐夫是好是差,這個就沒法證明了,因為頂級強隊的門將水平都不會太差,大部分都能每場比賽做出一些精彩撲救,但也都很難保證不失球。
所以隻要球隊整體成績沒有下滑或提高,那就沒法評價新門將有多大貢獻。
林耀東這十場比賽便丟了10個球,平均一場比賽丟一球,這與佐夫上賽季的數據差不多,根本無法分辨他的發揮對於球隊的影響有多大。
如果要分辨這種事情,那得等他不在了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