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新夥伴終於要來了嗎?(1 / 2)

大國體育 靜物JW 8575 字 11個月前

羅家兩兄妹的《敦煌》是在5月份於國內首映,當然國內的票房難以統計,也沒必要進行統計。

這個年代要想在電影上賺到錢,還是要走向香港市場,特彆是台灣、南棒、東南亞的市場。

如果能打進日本的話,那就真的牛逼了,因為以上這些市場加起來,估計也就和日本市場相當。

所以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才會有那麼多美化日本,討好日本,強行加入日本元素的內容,因為人家的市場大啊!

這種事也算不上丟人,除了少部分故意貶低中國形象去抬高日本的電影很惡心外,這種策略確實從日本賺到了錢,也讓香港電影在日本有了一定市場,更是讓不少香港明星在日本也變得家喻戶曉,總得來說沒什麼問題,甚至都能算文化輸出了。

真正惡心的是三十年後,那會中國的市場比此刻的日本還要大,於是好萊塢也開始刻意加入中國元素了。

但那些中國元素可不像是在討好中國人,也許他們是想這麼做來著,但在一貫的美式自大,還有對中國的刻板,尤其是媒體常年洗腦的印象下,這些中國元素基本都成了惡心中國人,醜化中國人的內容,根本與美化沾不上邊,絕大部分就連詮釋基本事實都做不到。

最離譜的是,美國人還真打算用這些惡心中國人的東西來賺中國人的錢,甚至還有讓你當醜角是抬舉你,是提攜你,你必須要感恩的心理,這就是真的惡心人了。

吳傑不願意再去想這些惡心事,他隻知道八十年代的台灣市場肯定是不要想了,羅家兩兄妹瞄準的是香港、南棒、東南亞市場,以及千禧年以前的亞洲最大市場日本。

第一站自然是香港市場,這部《敦煌》通過“銀都機構”在香港的資源,7月中旬時就已經在香港上映了。

這個市場對於他們來說也沒什麼難度,畢竟電影的投資方是“保護傘影視”,這可是吳傑的公司。

如果他能在電影裡客串一下,那麼宣傳時舉起他的大旗想要打進日本市場,甚至是歐洲市場都不難了。

事實上,這部電影真的打算到英國上映,不過時間上恐怕要等最少一年才行。

歐洲那邊相對成熟的電影審查和引進製度,可不是香港和東南亞這種混亂的市場能比擬。

中國電影想去歐洲和美洲上映,流程上必然會格外長,一切順利少說也要兩年時間。

但光是第一站在香港獲得的票房,便足以讓“銀都機構”和“保護傘影業”大笑三聲了。

這自然是得益於電影的硬素質,儘管用吳傑的眼光來看,這部《敦煌》在劇情上也就隻做到了基本的敘事順暢,然後在剪輯、運鏡、配樂上有一些小亮點。

但在影片立意和人物塑造上,還是隻是停留在相對膚淺的層麵,劇情上也沒什麼深刻的內涵,就是一部低配版的戰狼式愛國爆米花電影。

然而這樣的素質在八十年代的商業電影裡就非常出色了,它真正吸引人的也不是這些,而是放到21世紀都能打一個超高分的動作戲。

全片快節奏的敘事推進,淩厲風格的剪輯,再加上五分鐘一小打,十分一大打的勁爆場麵,基本上能讓觀眾無時無刻不處在興奮和激動之中,連上個廁所都怕錯過好戲的那種。

而最牛逼的自然是所有的打鬥場麵,全都是兩兄妹純手打,幾乎沒有任何特效輔助。

但這種視覺上拳拳到肉,具備十足的力量感和實戰感,同時又能做到比舞蹈還精彩的動作戲,在吳傑眼裡已經快摸到藝術的門檻了!

所以這部前所未有的電影一經上映,很快就在國內創造了遠超三年前《少林寺》的轟動!

兩兄妹憑借出色的外形,看起來比李連傑還要出色的身手,自然又讓這種轟動進一步擴大!

7月中旬,這部電影來到香港上映後,不僅獲得了絕大部分院線和私人電影院的青睞,更是同樣引起了全港轟動,幾乎找不到幾個負麵的影評,《敦煌》這兩個字幾乎在所有報紙上都刷屏了!

現在《敦煌》已經在香港上映一個半月,前一個月幾乎每場都座無虛席,許多戲院一天下來八成都是放這一部電影,其火爆程度遠超兩年前的《少林寺》,也超過任何一步在香港上映的電影。

這種火爆一方麵讓兩兄妹迅速成為香港家喻戶曉的超級明星,使得“銀都機構”和“保護傘影業”聲名大振。

同時也讓這段時間在香港上映的其它電影紛紛遭遇了滑鐵盧,因為當大家看到了無論從任何方麵都碾壓的《敦煌》後,再去看那些粗製濫造,連基本敘事都做不到的電影時,真的會感覺難以下咽。

於是麥當雄的《省港旗兵》撲街,高誌森和黃百鳴的《開心鬼》撲街,就連成龍的《快餐車》本身質量並不差,但還是將上映時間直接改到了9月份,不願意與《敦煌》正麵競爭影響票房。

這顯然是個聰明的決定,《快餐車》的質量相當高,但84年的成龍還沒有後來那麼高的號召力,如果在《敦煌》先上映的情況下硬碰,同樣要碰的稀爛!

事情的發展也是如此,兩兄妹快速完成拍攝的《鐵馬騮》都在9月初於內地上映了,《敦煌》在香港的熱度還是遲遲不退。

這時你幾乎能從任何一家影院看到有三張以上《敦煌》影票的觀眾,香港媒體調查後得出結論,保守估計該片有超過七成的觀眾會選擇再來看第二遍,因為隻看一邊實在是不夠過癮啊!

吳傑這邊得到的準確票房數字一定會讓香港電影人陷入深深的羨慕妒忌當中,因為隻算7月中旬至八月中旬的一個月票房,這部《敦煌》就在香港狂攬了2800萬港幣,超過了去年香港票房第一的《最佳拍擋大顯神通》。

但這才是頭一個月的票房,8月中旬到8月底,這段時間《敦煌》的票房雖然開始下降,但依然超過了同時期的其它電影,所以三千萬票房的大關肯定是早就越過了。

香港媒體已經在預測該片能否再創一個新紀錄,衝擊四千萬這個讓人咋舌的新紀錄?

但對於兩兄妹來說,香港市場還是太小。

如果這部電影放在日本大規模上影,那恐怕會創造一個讓全世界都轟動的票房數字。

可惜日本的電影引進和審核流程,至少需要半年時間才能完成。

此外日本的發行方,以及日本院線的分成要求也非常黑。

現階段他們無疑處在弱勢方,這種合作能在一塊錢裡分到3毛錢,都要靠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電影的高素質下才有機會談下來。

所以可想而知,這個談判過程也會非常耗時。

他們兩兄妹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全球影響力,就連亞洲影響力也不夠,這就使得電影素質足夠了,還是要被日本方麵剝削一次,最後連20%的分成都難以拿到。

但20%的票房分成是他們的底線,所以還需要一些榮譽的加成才方便與日本,歐洲、美洲的發行方談條件。

兩兄妹想來想去,決定讓他們的新片《鐵馬騮》參加9月份在威尼斯舉辦的國際電影節。

如果能入圍主競賽單元,最好是拿到“銀獅獎”,或是評審團特彆獎,那就能讓他們在國際知名度上有一個飛越了,這也是最快積累國際影響力的方法。

不過說到這部《鐵馬騮》,能夠這麼快就拍出來,除了這個時代不需要太精致的後期製作,也不需要電腦特效外,還是因為《敦煌》拍攝的時間太長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