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鐵馬騮》的劇本早就寫好,電影裡的很多布景,甚至一些拍攝都是在同期進行,包括許多工作人員和演員也是兩邊來回趕場。
但即便如此,這部電影實際上也花了一個半月才製作完成。
這個速度對比快到沒朋友的香港電影來說,實際上不算太驚人。
香港的同行們那才叫快,最極限的速度是一個星期就能給你從劇本都沒有的狀態,光速來到通過審核並上影的階段,就問你怕不怕?
這部《鐵馬騮》還是打磨了一段時間,甚至還為年底的《黃飛鴻》埋下了許多伏筆。
羅問在這部電影裡自然飾演黃麒英,鐵馬騮則被改成了女性角色,自然就是由羅曦來飾演了。
這部電影在主體上依然不追求過高的立意,劇情和人物塑造也不求太多深度和內涵。
這三方麵隻要能說得通,表達的通順,讓人沒有違和感就行了。
但是在剪輯、運鏡,特彆是美術和配樂上,這部《鐵馬騮》還是下了很多功夫。
比如那首“男兒當自強”的配樂就已經用在了這部電影上,隻不過還沒有填詞和演唱,這個要等《黃飛鴻》上才會使用。
這部《鐵馬騮》最核心的賣點還是一打到底的爽快感,以及武打設計上的高難度和美感,同時讓人看起來像是具有很高的實戰性。
羅問在電影裡使用的是硬橋硬馬的少林拳,羅曦則是使用的詠春,背景上也改成了嚴詠春的後代,實際上在這部電影裡,她才是第一主角。
不過大體劇情並沒有大改,隻是對原版進行了一些修補和優化,比如香港電影裡自帶的低俗橋段,這個版本必然要削減一些。
這類商業片不能太文藝,“俗”一些不要緊,反而能更被大眾接受。
但是“低俗”就算了吧,“屎尿屁”可與雅俗共賞沾不上邊,那就是登不上台麵的東西,也不算真正的惡搞和無厘頭,看多了智商是會下降的。
這個版本的最大不同在於台詞上要比原版有味道,並且合理許多,基本上做到了該嚴肅的時候嚴肅,該激昂的時候激昂,該戲謔的時候戲謔,不再有香港電影為了儘快圈錢,自帶的浮躁和浮誇。
整部電影無論布景還是台詞設計上,都會給人一種亂世來臨前的動蕩不安,從而形成一股由內而外的壓迫感。
但通過主角們與邪惡的對抗,又能讓觀眾在這種黑暗中找到幾絲餘溫,讓人在絕望中保持著希望,同時刪減修改後的笑點也能起到錦上添花,而不是喧賓奪主的效果。
至於為下一部《黃飛鴻》留下的伏筆,自然是羅曦飾演的鐵馬騮教給了小黃飛鴻一套棍法。
這段劇情原版就有,但那套棍法沒有名字,這個版本改成了詠春裡的六點半棍,算是為將來拍《葉問》也留下了伏筆。
羅曦在這部電影裡不僅展現了詠春門中的兩個獨門兵器六點半棍與八斬刀,還有詠春拳法的展示。
小黃飛鴻在這部電影裡的飾演者,他們找到的是剛剛獲得全國武術錦標賽少年組冠軍的趙文卓。
這個角色在電影裡被重新設定為手短腳長,這種骨架適合練習腿法,但不適合黃麒英傳給他的拳法。
黃飛鴻這麼練下去的話,將來會遠不如他父親黃麒英。
所以羅曦在電影裡的一段劇情中,便把六點半棍交給了黃飛鴻。
這門棍法自然就是將來與納蘭元述第一次棍法切磋時展露的功夫,至於無影腳顯然是黃飛鴻根據自身特點獨創的武學。
羅家兩兄妹自然不像香港電影一心隻為錢,總是一個ip火起來,或是一個題材賣得好,所有人就一窩蜂去跟風抄襲,而且在製作流程上往往隻突出一個“快”字,包括情節梳理也是為“快“而”快”,忽略故事的連貫性、合理性,更彆說去運營ip。
但是這部《鐵馬騮》在原本位麵就算是少有的異類,因為原版便在很多地方能與正傳聯係起來,這顯然是下了一些功夫。
現在兩人將其優化後,希望的是能設計出一個“黃飛鴻世界”,從而衍化出更多圍繞其中的電影,將來提供給自家公司的編劇和導演自由發揮。
吳傑在飛機上也知道這個ip肯定能紅遍整個中華文化圈,這部《鐵馬騮》也肯定能在票房上超過《敦煌》。
這兩部電影雖然在質量上有一些差距,《敦煌》在武打場麵上其實要更好一些,畢竟每段打鬥都經過了精心設計,特彆是那幾段輕功場麵簡直讓人看了難以呼吸。
但是《鐵馬騮》的背景是清末,地點是發生在南方,與錘鐮扯不上關係,不用在意政治上的問題。
此外“黃麒英”和“黃飛鴻”又都是南方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因此這部電影上映後必定會使得港澳地區,包括東南亞地區更容易接受,那時票房想不高都難了。
吳傑半躺在椅子上,悄悄利用係統裡的資料庫打開了《黃飛鴻係列》的第一部。
這一部無疑是香港電影史上的代表作之一,但問題依然是港片的急功近利,許多細節上都欠缺打磨。
他能看出編劇和導演心裡麵的想法很多,但他也知道投資方不會給他們足夠長的時間去打磨,去完善,去深入挖掘。
所以就算是這部香港電影史上的佳作,其在主角的塑造上仍然欠缺深度,反派和配角的塑造就直接被臉譜化了,劇情上也有許多可以改善的地方,隻可惜導演和編劇沒有時間去完成這些。
這種情況也使得香港那些優秀的電影,往往初看時還不錯,但卻難以引發內心的共鳴,就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如果再看第二遍就難受了,因為會發現太多的漏洞、缺陷、幼稚、不完美,使得整部電影的印象分大幅下降,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吳傑年輕時對於香港電影也很追捧,那會隻覺得這些電影刺激好看,也不拖遝。
但當閱曆越來越高,觀影越來越多,三觀越來越完善後,他便知道即便是在巔峰時期,所謂的“東方好萊塢”這個名號也顯得名不副實。
至於落寞就更正常了,儘管香港人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問題歸怨到中國身上,就好像不回歸香港電影就不會沒落一樣,實際上香港電影的沒落不僅是必然的結果,也早於回歸前就開始了。
“叮,新消息……”
吳傑正在考慮怎麼讓“東方好萊塢”的名號先讓中國內地獲得,儘管他並不是很喜歡這個名字,但他有把握讓中國電影從起步時便直接取代香港,他也有信心讓中國電影從八十年代中期就開始加速發展。
這時一個非常獨特的係統提示音效響起,吳傑一聽便直接從座位上直起了身,因為這是他特彆設置的複活人偶提示音效。
所以一旦出現這個聲音,那就意味著有新夥伴要入夥了……